作品的構思來自作曲家在廣西采風的經歷,樂曲的音高元素是依據(jù)一首廣西平果縣的壯族山歌——“嘹歌”《木棉樹下情》的部分曲調而寫成。壯族“嘹歌”一般由兩個人以二聲部的形式演唱,曲調延綿悠長,兩個聲部分分合合,常有二度和四、五度音程的疊置。在交響曲《木棉樹下》中,這一曲調被作為作品的主要音高材料,在作品的展開過程中進行了變化、展衍、派生,最終成為三個樂章。第1樂章為抒情的慢板,主要曲調源于民歌的旋律,交由不同樂器演奏并貫穿始終;第二樂章為小快板,詼諧且歡快,旋律為民歌主題的派生,產生了兩種不同性格的主題;第三樂章綜合了前兩樂章的材料,無明確的旋律呈示,多個動機逐步展開,由打擊樂營造出熱烈的氣氛。該作品的原版本曾于2012年獲文化部“文華獎”——第十六屆全國音樂作品(交響樂)評獎三等獎。于2017年獲“國家藝術基金——青年創(chuàng)作型人才項目”資助,之后修改為現(xiàn)在的新版本,相比之前的版本演奏難度有所降低,并且在結構上更為完善。此新版本在2019年1月11日由天津交響樂團在天津大劇院“美麗天津——作曲系教師管弦樂作品音樂會”上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