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口村是從事少數民族生態(tài)環(huán)境、水文化、稻作文化、梯田稻作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以及哈尼族文化等領域研究的福地,許多專家學者在箐口村開展調查研究,也有許多機構在箐口村建立研究基地。其中,**代表性的研究基地是云南大學建立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哈尼族文化研究基地”,該基地由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馬翀煒負責。自2004 年在箐口村建立哈尼族文化研究基地以來,馬翀煒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箐口村堅持了15 年的調查研究工作。此外,自2009 年起,云南大學哈尼族文化研究基地每年都接待云南大學民族學人類學農村實地研究暑期學校的學員,目前已接待100 余名學員,形成100 余份調查報告,調查內容涵蓋諸多方面,對箐口村各類現象的觀察大多聚焦于日常生活與旅游發(fā)展的對話。此外,基地負責人每年都帶領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到箐口村哈尼族文化研究基地開展田野調查工作,在箐口村的田野調查基礎上已經出版了5 部著作,發(fā)表了80 多篇學術期刊論文,完成了10 多篇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此書為云南大學箐口村哈尼族文化研究基地村民日志。調查基地在當地各聘請若干名“村民日志”記錄員,對本村每天發(fā)生的事情進行觀察與記錄,從中國少數民族農村的社會文化實際出發(fā),把國際文化人類學界近20 年來爭論不休、模式各異的民族志書寫問題在中國少數民族農村進行實驗,讓研究對象即文化持有者成為民族志的作者,運用“主位”(emic)方法,從“本文化”內部視角對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會文化進行敘述與評論,以求在當代國際文化人類學的學術平臺上進行中國民族志和文化人類學的“本土化”創(chuàng)新,促進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文化人類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