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逵(1815-1881),字仲鴻,號退翁,寧州(今玉溪華寧縣)人。劉家逵家學深厚,出身于詩書世家、官宦之家、科舉之家。遠祖日貴,明正德間自臨川遷徙來滇,家世傳經,世代儒學樹德。劉家一門兩“青天”,三代三進士,為寧州大姓望族。其伯父劉大紳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曾在山東多地為官,被稱為“劉青天”;父劉大容曾恩蔭乾隆時期貢生,置書萬卷,有詩集《醉吟草》六卷一冊傳世;長兄劉家達是道光辛丑(1841年)進士,曾在福建為官,被稱為“小劉青天”,有《伯鸞遺詩》傳世;劉家逵兒子劉有光是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曾在江蘇江陰、華亭等地為官,政績顯著。劉家逵生而穎異,好讀書,工為文章,弱冠補縣學子員,受經五華書院,以學行見稱,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中秀才。他極為孝順,放棄了經五華書院推薦出仕的機會,回寧州設私塾,著書立說。劉家逵著有《紅樹山莊詩草》,這是他1835-1881年46年間的詩作的結集。詩集按年編排,共四卷212首詩,集前附序文、題贈等12篇,集后附《黔游草》一卷1篇序文和64首詩,共289篇詩文。詩文內容涉及游歷、交友、酬答、送行、唱和、景物、記事、感賦、詠史、詠物、筑城、團練、吊唁、寄懷等??梢哉f,《紅樹山莊詩草》是詩人一生真實生活的寫照,也是研究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滇中歷史的可參考文獻,同時也反映出滇中社會的風貌和文風的昌盛。該著作既是詩集,也是一地的歷史文獻資料,不僅具有文學價值,而且具有歷史價值。從文學價值方面來說,《紅樹山莊詩草》語言精練,押韻工整,典中套典,意境深幽。具體來講,寫游歷、交友、送行、景物等的詩,描寫細膩,情感敦厚沉郁,偶爾直抒胸臆。此外,游歷詩還是友情的見證,例如和岑毓英、孫竹雅、張履程等的友情。寫景和寫入的詩,思想性和藝術性均較高,動感強勁,立體逼真。賞景唱和的詩,寫出了文人墨客的雅趣。在寫景物的時候,既有風韻,又傳神寫意,構思精巧,反映出士人的氣節(jié)和精神。從歷史價值方面來說,《紅樹山莊詩草》是研究道光、咸豐、同治時期滇中歷史的難得的文獻資料,涉及寧州、昆明,與朝廷都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特別是對于寧州而言,《紅樹山莊詩草》是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滇中寧州珍貴的文獻典籍,是研究寧州的重要文獻資料。其中的一些記事、送別詩,如《筑城》、《團練》、《烽火》、《與王懋堂刺史話別》、《送張參戎戍邊》、《悔翁丁巳元日見贈和韻》、《聞警感賦》、《戊午正月賊退后,孫菊君寄贈(梨陽行次韻)奉答》、《己巳正月初五日,奉岑中丞羽檄命,帶民兵赴援省城,解圍后呈中丞》、《與王懋堂刺史話別》等,是對當時時政、事件的記錄,具有重要的文獻資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