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風偶識》共分為四卷,并附有“通論《詩序》”“通論二《南》”“通論十三《國風》”,全書近十萬字,書中對字詞章句并未進行詳細解釋,而是主要對《詩經》中的十三國風中各篇的詩旨進行了通論性質的評論。崔述解《詩》,最主要的成就在于有歷史觀念,用歷史觀點檢驗《詩序》是否符合史實,以歷史角度展開討論。往往以批判《詩序》為主旨,常有創(chuàng)見,考證精辟,立論堅實,足以自成一家。關于《讀風偶識》的版本,道光四年(1824)陳履和在東陽縣刊刻的《崔東壁先生遺書》中,就包括《讀風偶識》四卷。而據(jù)顧頡剛先生考察[1],從道光四年陳履和刊刻《崔東壁先生遺書》之后,尚有六種以陳履和刻本爲底本的刊本:《畿輔叢書》本、光緒初年聚珍本、日本史學會本(即那珂通世排印本)、上海古書流通處石印本、上海群學社鉛印小字本、北平文化學社鉛印大字本。當然,顧先生編訂的兩個版本的《崔東壁遺書》自然也包括《讀風偶識》。如此,《讀風偶識》也曾有八九個刊本行世。不過,這些版本其實都以陳履和刻本爲祖本。 [1]參見顧頡剛編訂《崔東壁遺書》所附錄之《序目目》後顧頡剛附記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