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建系110周年,為了向海內外學術界全面展現中文系教師的學術成果,擬編輯出版《斯文在茲——北京大學中文系建系110周年學術論文集》,全書依主題為三卷,分別收錄“中國古典學”“語言與人類復雜系統(tǒng)研究”“現代思想與文學研究”三大平臺的研究成果。 本卷為“語言與人類復雜系統(tǒng)研究”,所收論文為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專業(yè)教師的代表性論文。從設立語言專業(yè)以來,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科的教學與建設始終處于全國乃至世界前列。 語言專業(yè)強調實證的學風,即將理論研究與具體論證嚴格結合,不做“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力求言之有據,扎實嚴謹,這些特點也都體現在本文集所收的諸篇論文之中。 文集中的代表性論文,如分析語音學相關的論文(收入語言學部分)有孔江平A Dynamic Glottal Model through High-speed Imaging,吳西愉Control Strategy of Physiological Articulatory Model for Speech Production等,體現了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語音模型的方法,有較強的實證性,也顯示了國際化的程度。方言學相關的論文(收錄在現代漢語部分)如王福堂教授《紹興方言中的擬聲詞》,項夢冰《漢語方言里的尋找義動詞》,陳寶賢《閩南方言連讀變調新探》等,都體現了田野調查的實證精神,是方言實證描寫的代表作?,F代漢語相關的論文,如陸儉明《由指人的名詞自相組合造成的偏正結構》,郭銳《漢語謂詞性成分的時間參照及其句法后果》,萬藝玲《漢語切割類動詞詞化模式分析》等,體現了比較強的實證風格,也體現了從理論到材料的思路。古代漢語部分,則突出體現了古代漢語教研室內容系統(tǒng)全面,知識結構完整,學風豐富扎實的特點,如郭錫良《〈漢字古音表稿〉序》,對于廓清上古音韻研究重猜想少實證的風氣有振聾發(fā)聵之功,張雙棣《古代專書詞匯研究的幾點體會》從宏觀方面揭示了研究古漢語詞匯史的方法,邵永海《從〈左傳〉和〈史記〉看上古漢語的雙賓語結構及其發(fā)展》則以專書分析為例,說明古漢語詞匯的研究。 這些論文無論在研究方法上,還是在研究領域方面,都有開拓之力,足以代表當前中國語言學前沿的研究水平,可以成為學術界了解北大中文系學術風格、了解學術界新研究動向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