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與布克哈特》是德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阿爾弗雷德·馮·馬?。ˋlfred V. Martin,1882-1979)撰寫的一部論述尼采與布克哈特思想的德語專著,1941年在瑞士出版。 \n布克哈特是19世紀歐洲文史大家,與尼采是同時代人,但一直以來,國內學界對布克哈特缺乏足夠認識。在本書中,馮·馬丁將尼采與布克哈特并舉,一方面總結了布克哈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將其與尼采思想進行對比,從而讓讀者對布克哈特有更全面的認識。 \n \n尼采與布克哈特,一個是傾向人文理想的人本主義者,另一個越來越成為人本主義的對立面,他們是兩個對立的精神世界。我們的全部注意力就放在對這個主題的論述上,即論述何者在生平和個性方面具有更高更普遍的意義。我們想了解的是,這兩位人物如何借助其內在本質,而必然對另一方產(chǎn)生影響。 \n《尼采與布克哈特》突出一種超個體和超歷史的旨趣,這或許讓讀者獲悉兩者生平事跡的愿望落空了,但說到底,尼采和布克哈特只是時代的代表罷了,他們兩人最終理解的精神史就是“為獲取精神價值的奮斗史”。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馬丁(Alfred V. Martin,1882-1979)是德國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也是德國社會學創(chuàng)始年代后一位代表人物,以歷史社會學和文化社會學研究見長,先后于法蘭克福大學、慕尼黑大學和哥廷根大學任教。1932年,迫于政治局勢,馬丁失去了大學教職,轉而對文藝復興表現(xiàn)出了學術興趣,同時,他對納粹政權持明確的反對立場,《尼采與布克哈特》(1941)一書由此招來了納粹新聞界的攻擊,《雅各布·布克哈特生活和思想中的宗教》(1942)的版則被蓋世太保沒收。馬堡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迪爾克·克斯勒(Dirk Kaesler)如此評價阿爾弗雷德·馬?。?ldquo;基于他的懷疑論秉性,即使在1945年之后,他仍然是大學里的孤獨者。他晚期工作的一貫主題是社會與個人自由之間的緊張關系。”社會學家賴納·萊普修斯(Rainer Lepsius)對阿爾弗雷德·馬丁的評價是:“他有意識地為自己所知道的價值觀服務,蔑視一切權力,鄙視適應性的技巧和策略,將個人獨立性視為優(yōu)先于制度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