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則孜·阿不力米提,維吾爾族,1980年出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克蘇,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2013年7月畢業(yè)于西北民族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獲文學碩士。自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在新疆阿克蘇地區(qū)沙雅縣第一中學當英語老師;自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在西北民族大學當英語代課老師;自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從事維吾爾語實驗研究工作。代表作有:“維吾爾語濁輔音的聲學特征研究”(2013年)、基于語音參數(shù)的維吾爾語詞重音研究(2016年)、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語音和嗓音聲學初探(2016年)等。呼和,蒙古族哈日努德部落人,1962年出生于內(nèi)蒙古哲里木盟(今通遼市),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哲學博士(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族語言實驗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學系教授;1986年7月畢業(yè)于內(nèi)蒙古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獲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93年7月畢業(yè)于內(nèi)蒙古大學蒙古語文研究所,獲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碩士學位。2003年9月畢業(yè)于赫爾辛基大學語音科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實驗語音學);1994年4月晉升為講師,1999年4月晉升為副教授,2007年晉升為研究員/教授;自1986年7月至2006年5月在內(nèi)蒙古大學蒙古語文研究所工作,從事蒙古語言方言教學和科研工作。2006年5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學科帶頭人引進,從事少數(shù)民族語言實驗研究工作;專業(yè):實驗語言學、實驗音系學;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語言實驗研究;到目前為止,用蒙古文、中文和英文撰寫出版3部學術專著,在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60多篇,在國內(nèi)外重要學術會議上宣讀論文60多篇。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正在主持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語音聲學參數(shù)統(tǒng)一平臺建設研究”(12 & ZD225)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阿爾泰語系語言實驗研究”(2016MZSCX 009);代表作有:“A Basic Study of Mongolian Prosody”(2003年),《蒙古語語音實驗研究》(2009年);代表性論文有:蒙古語輔音腭化問題研究(2005年),“共同蒙古語”輔音系統(tǒng)的演變模式(2010年),基于PAS的蒙古語標準話輔音氣流研究(2013年),EPG Based Research on Tongue Position and Its Constraint of Word-Initial Consonants in Standard Mongolian in China(2013年),再論蒙古語詞重音問題(2014年),蒙古語元音演變的聲學語音學線索(2015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