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公路橋梁振動問題
1.2 公路車橋耦合振動研究
1.2.1 車橋耦合振動問題的本質
1.2.2 車橋耦合振動的研究內容
1.2.3 車橋耦合振動的研究方法
1.3 車橋耦合振動的研究進展
1.3.1 試驗研究進展
1.3.2 理論研究與應用進展
第2章 車橋耦合振動模型及動力學方程
2.1 車輛建模方法和常見車輛模型
2.2 橋梁建模方法
2.3 橋面不平整度的模擬方法
2.4 車橋接觸模型
2.5 車橋耦合振動動力學方程
第3章 車橋耦合振動動力學方程求解的數值方法
3.1 直接積分法
3.1.1 Runge-Kutta方法
3.1.2 Newmark-B法
3.2 模態(tài)綜合法
3.2.1 子結構的劃分
3.2.2 固定界面子結構的模態(tài)求解
3.2.3 固定界面子結構的模態(tài)綜合
第4章 車橋耦合振動數值仿真系統(tǒng)
4.1 車橋耦合振動數值仿真系統(tǒng)簡介
4.2 算例分析
4.2.1 車輛模型選取
412.2 橋梁模型
4.2.3 橋面不平整度等級選取
4 2 4動力響應計算結果
第5章 中小跨徑橋梁的動力沖擊系數
5.1 公路橋梁動力沖擊系數研究概況
5.2 整體動力沖擊系數
5.3 局部動力沖擊系數
5.3.1 車輛模型和橋梁模型
5.3.2 橋梁的動力響應
5.3.3 橋梁動力響應參數分析
5.4 汽車制動作用下的動力沖擊系數
5.4.1 汽車制動作用下橋梁的動力響應
5.4.2 制動位置及減速度對沖擊系數的影響
5.4.3 橋梁跨徑的影響及與規(guī)范值的對比
第6章 動力沖擊系數規(guī)范取值
6.1 各國或地區(qū)動力沖擊系數取值及對比研究
6.1.1 中國規(guī)范
6.1.2 日本規(guī)范
6.1.3 美國規(guī)范
6.1.4 加拿大規(guī)范
6.1.5 英國規(guī)范
6.1.6 歐洲規(guī)范
6.1.7 新西蘭規(guī)范
6.1.8 澳大利亞規(guī)范
6.1.9 各國或地區(qū)規(guī)范對比研究
6.2 動力沖擊系數重要影響因素
6.2.1 橋梁跨徑
6.2.2 橋梁基頻
6.2.3 橋梁類型
6.2.4 橋面不平整度
6.2.5 橋梁材料
6.2.6 橋頭搭板狀況
6.2.7 車重
6.2.8 車輛懸掛系統(tǒng)類型
6.2.9 車輛加載位置
6.2.10 車輛數量和軸數
6.2.11 車速
6.2.12 截面類型
6.3 我國公路橋梁規(guī)范中動力沖擊系數取值存在的問題
第7章 適用于我國公路橋梁的動力沖擊系數研究
7.1 車輛模型和橋梁截面形式
7.1.1 適用于我國情況的車輛模型
7.1.2 我國常見橋梁截面形式
7.2 動力沖擊系數的影響因素分析
7.2.1 橋梁基頻的影響
7.2.2 橋面不平整度的影響
7.2.3 車速的影響
7.2.4 車重的影響
7.3 動力沖擊系數建議值
7.3.1 動力沖擊系數建議值的提出
7.3.2 沖擊系數建議值的驗證
7.3.3 沖擊系數建議值與美國規(guī)范取值對比
第8章 基于車橋耦合振動的疲勞分析
8.1 鋼結構橋梁疲勞設計存在的問題
8.2 車輛模型和橋梁模型
8.2.1 疲勞車輛模型
8.2.2 鋼結構橋梁模型
8.3 橋面不平整度劣化過程研究
8.3.1 橋面不平整度模型
8.3.2 橋面不平整度評定指標
8.3.3 橋面不平整度劣化過程分析
8.4 疲勞設計參數
8.4.1 應力幅沖擊系數
8.4.2 等效應力幅個數
第9章 基于車輛動力響應的橋梁模態(tài)識別
9.1 基本原理
9.1.1 車輛模型和車輛響應差
9.1.2 橋梁模態(tài)振型的提取
9.2 數值分析驗證
9.3 影響因素分析
9.4 應用實例分析
第10章 基于車橋耦合振動的橋梁損傷識別
10.1 車橋系統(tǒng)傳遞特性的理論分析
10.2 橋梁系統(tǒng)的傳遞特性分析
10.3 車輛響應與橋梁響應的傳遞特性對比
10.4 影響因數分析
10.5 車輛響應的獲取方法一
10.6 車輛響應的獲取方法二
參考文獻
附錄 四階Runge.Kutta法參數約束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