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民國)安次縣志》的整理工作,依擇優(yōu)而取的原則,以劉鐘英、馬鐘琇纂修之1914年鉛印本(此本正文中簡稱1914年印“民國志”)為底本。考慮到1936年王文琳等輯《安次縣舊志四種合刊》存世較多,故將合刊本中重訂之《(民國)安次縣志》(此本正文中簡稱合刊本“民國志”)的訛誤脫漏等情況一并注出,以便讀者參考。原書豎排繁體,今改為橫排簡體,并加現代標點符號,根據文義進行分段。異體字、俗體字一般改為現行規(guī)范字,但通假字、避諱字不作改動,只于頁下作出注釋說明。底本用“口”表示不能確定當為何字,存疑待考,整理本因之不變。整理中貫徹“整舊如舊”的原則,底本脫、訛、衍、倒之處,正文均維持原貌,只加注釋于當頁說明?!栋泊慰h四種舊志叢書·(民國)安次縣志》正文用宋體,夾注用小字楷體,以示區(qū)別。正文和夾注的標點各為系統(tǒng)。吸收1936年《安次縣舊志四種合刊》中重刊之《(民國)安次縣志》校勘記的有益成果,連同新發(fā)現的問題,一并在當頁注釋,《安次縣四種舊志叢書·(民國)安次縣志》書末不再另附??庇洝?、四種合刊本中重刊之《(民國)安次縣志》的部分內容(尤其是《藝文志》),與1914年初刊本相較,有較多增錄,亦有少量刪節(jié),俱在當頁以注文簡要說明,具體增錄文本收入附錄一。四種合刊本雖與各時期初刊本相較間有訛誤,但于戰(zhàn)亂頻仍之際,保存、傳布地方文獻功不可沒,其卷首三篇總序,亦錄于書末,以志不忘。文本收入附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