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水縣志(1979-2009)》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系統(tǒng)、翔實地記載淶水縣1979-2009年自然、社會歷史與現狀,重點記述改革開放的成就和帶來的變化,力求達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統(tǒng)一,體現時代特色?!稖Z水縣志(1979-2009)》為斷代志。2000年出版的《淶水縣志》,下限為1989年,《淶水縣志(1979-2009)》為全面反映淶水縣改革開放的歷史,與首輪《淶水縣志》在時間上有重疊。對于1979年到1989年期間的內容,《淶水縣志(1979-2009)》依據志書的整體要求,重新組織資料撰寫,對前志內容有所補充?!稖Z水縣志(1979-2009)》始于1979年1月,下限至2009年12月,以淶水縣2007年行政區(qū)劃為記述范圍。上屆志書缺漏的事件和人物的記述,適當上溯或下延?!稖Z水縣志(1979-2009)》設總述、大事記、各部類分志、志補、附錄,輔以圖表和照片。各分志,從科學分類和社會分工實際出發(fā),適當照顧行政隸屬關系設置,按自然、政治、經濟、文化順序排列,橫排縱寫,縱橫結合,共設19編,編下設章、節(jié)、目等層次。《淶水縣志(1979-2009)》采用語體文記述體。除總述和編、章引言外,其余述而不論,據事直書?!稖Z水縣志(1979-2009)》為突出地方特色,增設旅游、地域文化研究兩編。清代及其以前使用歷史紀年,括注公元紀年;民國時期紀年,用阿拉伯數字書寫,自然段首次出現時括注公元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用公元紀年。計量單位除個別沿用歷史上的計量單位如“畝”外,其余均采用法定計量單位;數字使用、表格制作、標點符號使用等,按國家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并以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校對研究委員會制定的《圖書編校質量差錯認定細則》為文字質量標準。《淶水縣志(1979-2009)》涉及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等名稱時,在不引起歧義的情況下,簡稱“省”“市”“縣”;使用行政、事業(yè)、企業(yè)單位名稱時,書以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全稱或簡稱。能特指的基層單位用該鄉(xiāng)、該校等代語。人物一編除對斷限內去世人物立傳外,還收錄了4位斷限外先進的人物,同時對有重大貢獻或有影響,有一定職務、職稱的在世人物作簡介或名錄。志書引用的數據,一般以縣統(tǒng)計局公布的為準。若采用部門核實的數據,則注明出處,由于各部門統(tǒng)計口徑、統(tǒng)計方法不同,部門之間數據可能不一致;或由于四舍五入等原因,相乘、相加后的數據可能有一定誤差。《淶水縣志(1979-2009)》中所引用的文章、碑文等均忠實于原作,文字如有不規(guī)范之處,除括注外,不作改動。各部類入志資料由相關部門搜集提供,經編輯整理后,由部門主要領導審閱后采用。為增加人們對淶水歷史、人口來源、古墓葬和特定時期人文地理方面的了解,《淶水縣志(1979-2009)》特設志補部分,把涿州管轄時期的三坡、曹宅塋地與曹雪芹、流落淶水的楊家將后裔、中華民國38年淶水縣地圖釋文等鮮為人知的材料,收入其中。《淶水縣志(1979-2009)》圖片由征集所得,部分照片的拍攝時間作者無法查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