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間聚集與離散的組合,成就了我們所觀察到的大千世界的多樣與變化。不論是細菌還是植物,動物還是人類,我們都使用相同的DNA密碼語言與20種蛋白質字母。并非是某種文學比喻,現代宇宙學已經揭示了,我們都是由貨真價實的星塵所組成一深層意義上,我們即為物質,但我們卻是一種能夠辨識自身、意識到存在之驚奇與脆弱的物質。對物質所產生的反思,可以構成一種純粹而真實的精神運動、一種好的內省途徑。從微觀量子物理,到宇宙天文奧妙;從日常生活起居,到思維感官意識,物質可說是無處不在,隨處可聞。它催生哲學家們關于存在與虛無的思考,一次次引發(fā)著理念與科學的革命;它觸動藝術家們的敏感神經,既從內容又從技術上提醒著藝術創(chuàng)作的無數可能性;它可化為具體的語言,或成為客觀的取材對象,飛入一代代詩人的文字中……而科學發(fā)展至今,物質的概念不再如曾經那般清晰,物質世界也遠比想象中更為復雜多樣,也更具不確定性,由此派生出的問題亦令人不知疲倦地投身其間,既在形而下,又從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