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世界史劍橋非洲史·20世紀卷(1905—1940 1940—1975)

劍橋非洲史·20世紀卷(1905—1940 1940—1975)

劍橋非洲史·20世紀卷(1905—1940 1940—1975)

定 價:¥316.00

作 者: 羅伯茨,邁克爾克勞德 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213086779 出版時間: 2020-08-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30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叢書共2冊,分為《劍橋非洲史·20世紀卷(1905—1940)》《劍橋非洲史·20世紀卷(1940—1975)》,敘述了此時期非洲社會被卷入世界歷史后的各種變遷。 《劍橋非洲史·20世紀卷(1905—1940)》涵蓋了1905—1940年的非洲歷史。1905年,非洲大部分地區(qū)都在歐洲勢力的統(tǒng)治下,但隨著非洲在海外貿易中取得的優(yōu)勢和非洲人民團結獨立意識的增強,到20世紀40年代,殖民政權面臨來自非洲民眾的普遍反抗和斗爭。 《劍橋非洲史·20世紀卷(1940—1975)》涵蓋了1940—1975年的非洲歷史。主要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非洲殖民地自治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隨著1975年最后一支歐洲殖民勢力——葡萄牙的撤退,非洲獲得了完全的獨立和自治。 本叢書力求客觀反映非洲1905—1975年的歷史和現(xiàn)實,集學術性和知識性于一體,是一項覆蓋面廣、具有鮮明特色的非洲專著。隨著國內對非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廣泛開展,本叢書的出版為國內非洲研究領域的專家提供了一套重要的、全面反映1905—1975年非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珍貴歷史參考資料,將推動我國非洲研究事業(yè)的發(fā)展。 本叢書致力于為研究此段時期的非洲歷史提供視野清晰、門類詳盡的史料和新穎的視角,有利于增進各界對非洲的深入了解和認知,比較系統(tǒng)完整,涉及內容比較全面,作者高端權威,旨在填補國內對此段時期非洲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叢書各位作者均是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大多數(shù)作者成名已久,在非洲研究領域耕耘多年),作品觀點鮮明新穎,論述邏輯嚴密,資料引用嚴謹可靠,語言表達清晰流暢。本叢書是一套適合具有相關知識背景的讀者、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閱讀的品質上乘的學術讀物。相信,本叢書的出版,將推動國內的非洲研究,也將為中國的翻譯實踐提供一個優(yōu)秀的范例。

作者簡介

  《劍橋非洲史·20世紀卷(1905—1940)》作者A. D. 羅伯茨等人均是英國著名考古學家,以對史前非洲的研究而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譯者李鵬濤為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2008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yè),獲世界史博士學位。曾經多次赴非調研訪學,先后在《世界歷史》等國內期刊發(fā)表多篇非洲歷史與文化方面的學術論文,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 《劍橋非洲史·20世紀卷(1940—1975)》作者邁克爾·克勞德等人是英國著名考古學家,其中,克勞德深耕非洲研究多年,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譯者趙俊,博士,碩士生導師,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員。2010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法學(國際關系)博士學位,2014—2015年在盧旺達大學訪學。多次赴非調研和學術交流,出版以非洲為研究對象的譯著8部。

圖書目錄

《劍橋非洲史·20世紀卷(1905—1940)》
引言(安德魯·羅伯茨)
章 帝國觀念(安德魯·羅伯茨)
1905—1914年
1914—1930年
1930—1940年
第二章 經濟史的方方面面(C.C.萊格利)
殖民地出口經濟的確立
面向出口的生產
貿易和金融
土地與勞動力
變化的過程
第三章 響應與發(fā)展(理查德·格雷)
新教先驅
埃塞俄比亞人、狂熱者與先知
天主教的策略與活動
傳教團和世俗統(tǒng)治者:本土人與殖民者
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以及在城鎮(zhèn)中呈現(xiàn)出的主動性
天主教教階和殖民列強
托管統(tǒng)治與教育
第四章 抵抗與復興(C.C.斯圖爾特)
抵抗
殖民政策
擴展
第五章 非洲激流(安德魯·羅伯茨)
人口流動
表達方式
殖民主義批判
解放的意識形態(tài)
第六章 馬格里布地區(qū)(邁克·布雷特)
1905—1914年
次世界大戰(zhàn)及其影響
1922—1930年
1930—1940年
第七章 法屬黑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凱瑟琳·科克里-韋德羅維奇、J.弗雷米加西)
1905—1914年
次世界大戰(zhàn)
20世紀20年代的繁榮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
馬達加斯加
第八章 英屬西非和利比里亞(D.C.德沃德)
英屬西非(1905—1914年)
德屬西非(1905—1914年)
次世界大戰(zhàn)及其影響
英屬西非(1919—1929年)
英屬西非(1929—1940年)
利比里亞共和國
第九章 比屬非洲(B.朱思維基)
1908—1920年:自由與戰(zhàn)爭
1920—1930年:比利時的要求與經濟增長
1930—1940年:蕭條與強制
結論
第十章 葡屬非洲和西屬赤道幾內亞(安德魯·羅伯茨、W.G.克拉倫斯-史密斯)
帝國本土背景
莫桑比克
安哥拉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葡屬幾內亞
佛得角群島
西屬赤道幾內亞
第十一章 南部非洲(A.P.沃爾什、安德魯·羅伯茨)
1910—1914年
1914—1924年
1924—1940年
第十二章 英屬中非(約翰·麥克萊肯)
殖民地經濟的形成(1905—1914年)
階級、種族與政治(1905—1914年)
戰(zhàn)爭的壓力
白人政治與經濟增長(1918—1940年)
部落認同和現(xiàn)代政治的發(fā)展(1920—1940年)
第十三章 東非(安德魯·羅伯茨)
殖民建構(1905—1914年)
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年)
各殖民地的情況對比(1918—1930年)
蕭條與緊張(1930—1940年)
第十四章 埃塞俄比亞和非洲之角(理查德·考爾克)
埃塞俄比亞(1905—1920年)
非洲之角(1905—1920年)
埃塞俄比亞(1920—1930年)
沿海地區(qū)
埃塞俄比亞(1930—1936年)
意屬東非(1936—1941年)
第十五章 埃及和英埃共管下的蘇丹(M.W.達利、G.N.桑德爾森)
埃及
英埃共管下的蘇丹
附錄 關于貨幣價值的說明
譯者后記
 
 
《劍橋非洲史·20世紀卷(1940—1975)》
引言(邁克爾·克勞德)
第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非洲去殖民化的前奏(邁克爾·克勞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對非洲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對殖民國家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對非洲人的影響
殖民地改革
結語
第十七章 去殖民化與獨立問題(比利·J. 達德利)
獨立之路
憲政遺產
官僚機構與經濟
社會動員
軍隊與默武主義
政治領導與政治繼承
第十八章 1940年以來的泛非主義(伊恩·達菲爾德)
1945年的泛非大會
非洲離散者與1945年后的泛非主義
非洲統(tǒng)一組織之路
民族主義、地區(qū)一體化與非洲統(tǒng)一
泛非主義與武裝解放斗爭
泛非主義與國際事務
泛非主義與文化
第十九章 社會與文化變革(J. D. Y.皮爾)
遷移模式
城市的發(fā)展
變化中的身份基礎
階層的形成
國家與社會
文化變革
第二十章 非洲經濟發(fā)展的演進(阿德巴約·阿德德吉)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的殖民地經濟
非洲經濟狀況(1940—1975年)
結構與部門變化
經濟一體化探索
非洲與國際經濟
結語
第二十一章 南部非洲(弗朗西斯·威爾遜)
1936—1976年的南非工業(yè)革命
1936—1960年的政治
南非鄰國
白人共和國的維系(1961—1976年)
解放斗爭(1961—1977年)
結語
第二十二章 英語西非(戴維·威廉斯)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
去殖民化
獨立后諸問題
社會、文化與教育發(fā)展
地區(qū)關系
經濟
結語
第二十三章 東非與中部非洲(徹麗·格茨爾)
政治與憲政發(fā)展
經濟發(fā)展
社會變革
教育
國家間關系
第二十四章 非洲之角(克里斯托弗·克拉彭)
背景
恢復過來的埃塞俄比亞帝國(1941—1952年)
周邊政府
政治化及其結果
政治衰朽與革命
地區(qū)關系與國際關系
社會與經濟變革
城市化與教育
經濟發(fā)展
農業(yè)
結語
第二十五章 埃及、利比亞與蘇丹(漢斯-海諾·科皮茨與帕梅拉·安·史密斯)
去殖民化與獨立
國際關系
社會與文化變革
結語
第二十六章 馬格里布地區(qū)(克萊門特·亨利·莫爾)
獨立斗爭
獨立政權
發(fā)展戰(zhàn)略
對外關系
第二十七章 熱帶法語非洲(魯特·沙赫特·摩根索)
政治去殖民化
政黨與領導人(1944—1960年)
國家構建的困難(1960—1975年)
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革
國際關系
第二十八章 馬達加斯加:獨立前的政治與憲政史(博納·A.高)
政治與憲政史:獨立后
社會與文化變革
經濟發(fā)展
第二十九章 扎伊爾、盧旺達與布隆迪(M.克勞福德·揚)
民族主義的興起
獨立與扎伊爾危機
“剛果危機”的國際化
新政權(1965—1975年)
盧旺達:胡圖人政權的鞏固
布隆迪:從君主制到圖西人共和制(1962—1975年)
經濟變化
社會與文化變革
教育發(fā)展
國際關系
第三十章 葡語非洲(兼論赤道幾內亞)(巴茲爾·戴維森)
殖民統(tǒng)治的延續(xù)與擴展(1945—1960年)
民族主義的興起
殖民地政策的演進(1961—1975年)
為獨立而斗爭(1961—1975年)
解放的政治:理論與實踐
附錄 1940—1975年的赤道幾內亞
譯者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