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認為明朝是中越關系從無序、不明朗狀態(tài)發(fā)展至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重要階段。從明朝與安南的邦交互動來看,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洪武、永樂時期。明太祖吸取了宋、元歷史的經驗教訓,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然而,由于安南陳朝自立意識的膨脹,與明太祖理想世界的構想發(fā)生沖突,致使明、安之間圍繞宗藩關系、占安爭端、邊境糾紛等問題,不斷發(fā)生磨擦。至明成祖時,矛盾進一步激化,陳天平事件便成為了明成祖征討安南的導火線。第二,從宣德至嘉靖中葉。熙宗、宣宗對明朝在安南的統(tǒng)治現(xiàn)狀進行反省后,決定棄守安南,并圍繞兩國的宗藩關系進行交涉。安南黎朝承諾遵循洪武所定的制度,對明朝嚴格實行三年一貢;明、安之間邊境的糾紛則以“彼此利便,永息紛爭”為原則進行交涉;對占、安關系,明朝以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進行調解,并沒有進行直接的干預,因此,在這一百年間,明、安關系具有穩(wěn)定、和平與規(guī)范的特點。第三,晚明時期,明朝與安南同處于朝政衰敗狀態(tài),但由于安南黎、莫兩度易權,明朝藉此機會對其削藩降爵,僅授予“都統(tǒng)使”之職,等同于內地。但是,即便如此,安南不論是莫朝,或是中興黎朝,實質上依然是“自帝其國”。明朝對安南政權的交替并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興滅繼絕”的理念,基本上是承認既成事實,并在“一個安南”的原則上處理兩國的宗藩關系。此外,為了自身安全與利益,明朝適度地施以“存莫抑黎”的策略,通過保護莫氏殘余來達到抑制中興黎朝的目的。在明、安關系中,安南由于受其歷史淵源與地緣政治的影響,安、明的宗藩關系內容與其它藩國有所區(qū)別,安南對明朝的入貢主要是藉封自重與威鄰,并不存在經濟利益的追求。而有明一代,對安關系也從明初追求以“德”“禮”為基礎的理想的天下秩序,到晚明時期實行務實的保境安民政策的轉變,這一演變主要受到國力萎縮與學術文化價值觀的演變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