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煙囪與進步》中,大衛(wèi)·斯特拉德林解釋了美國一次環(huán)保運動中特定部分的演變—20世紀初的反煙運動。斯特拉德林認為,現代環(huán)境保護主義的根源可溯至維多利亞時代,當時早期的改革者將美麗、健康、清潔與道德聯系起來,并要求政府協助維持這些東西。空氣質量成為包括芝加哥、匹茲堡和辛辛那提等依賴煤炭的城市內部中產階級居民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些城市之中,煤炭為經濟的各個方面提供了能源,從房屋取暖到交通運輸。城市居民開始質疑:一個沒有純凈空氣的城市,怎么可能真正干凈、健康和道德?這些城市的反煙運動最初突出表現為一些進步改革者的道德辯論,包括醫(yī)生和女性。城市通過了新的、模糊的法規(guī)來控制排放,尤其是針對工業(yè)煙囪。最終,工程師脫穎而出,取代改革者成為反煙運動的領導者,并且回答了他們自己的問題—我們如何提高鍋爐房的能源效率,減少煙霧的排放。經過幾十年的有限努力,特別是通過對煤炭質量的調控,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大多數城市的煙云散開了。這些城市都經歷了燃料轉換,采用了更多的天然氣和電力,而且通常在城市范圍以外燃燒煤炭?!稛焽枧c進步》揭示了當訓練有素的專家控制技術知識時,環(huán)境保護主義在地區(qū)和時代層面的重要性及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