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在作者博士論文和其他有關科研項目成果基礎上修改完善形成。近代中國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認識近代中國社會問題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本書稿以黨的領袖和知分子為中心來分析中國共產黨的近代社會性質認知歷程(1921 -1949 年)及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黨的一大至六大前后,由起初認為中國是“資本主義式”發(fā)展到得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判斷,實現了對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在政治上確認。第二階段是六大之后至六屆六中全會,這期間主要經歷了中國社會性質論戰(zhàn),從而實現了對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在學術上的認定。第三個時期是六屆六中全會之后到新中國成立前,這一時期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理論得以系統(tǒng)建構并轉化為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而得到最終的確立。通過考察這一歷程可以發(fā)現,黨的知識分子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知識分子主體,主要是對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問題進行學術研究,形成一定的學術成果,從而參與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理論的文本建構、知識傳播與具體運用。黨的領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領袖主體主要是在吸收知識分子成果的基礎上,形成一系列關于肩帶中國社會性質問題探索的基本文獻,從而完成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理論的系統(tǒng)建構、闡釋與最終確立。這就是黨的領袖主體與知識分子主體之間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互動,也展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客體系統(tǒng)在這一過程中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的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共產黨的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認知的歷程和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的重要構成,因此,中國共產黨的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認知的結論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