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和熱力學基本理論
1.1 引言
1.2 高超聲速流動基本特點
1.2.1 強烈的弓形激波
1.2.2 溫度/氣動加熱的重要性
1.2.3 鈍化氣動外形減少熱傳遞
1.2.4 表面壓強估計
1.2.5 高溫效應
1.2.6 黏性干擾
1.2.7 熵梯度
1.2.8 薄激波層
1.2.9 發(fā)動機—機身—體化
1.2.10 控制與穩(wěn)定性
1.3 軌道再入
1.4 連續(xù)流區(qū)飛行器周圍典型高超聲速流場特征
1.4.1 流動控制方程
1.4.2 M∞變化引起的流場特征
1.4.3 激波關系式
1.4.4 特征線法
1.4.5 高溫效應
1.4.6 黏性干擾
1.5 航天器氣動力系數
1.5.1 參考坐標系
1.5.2 氣動熱力學數據約定
1.6 簡化氣動分析
1.6.1 低階空氣動力學方法
1.6.2 牛頓撞擊流理論
1.6.3 改進牛頓流理論
1.6.4 平板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
1.6.5 球體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
1.6.6 圓柱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
1.6.7 尖/鈍錐體空氣動力學
1.6.8 切楔/切錐法
1.6.9 平板理論和航天器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特征
1.6.10 面元法空氣動力學
1.6.11 表面傾斜法和氣動外形設計:壓力法選擇原理
1.7 高超聲速與亞聲速空氣動力學
1.7.1 氣動阻力
1.7.2 氣動升力
1.7.3 俯視圖特性
1.8 再人飛行和氣動加熱
1.8.1 脫體距離
1.8.2 氣動加熱
1.9 空間飛行器設計基礎
1.10 量綱分析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大氣再入基本理論
2.1 前言
2.2 再入任務的初始比內能
2.3 平面飛行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