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獲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至今已有7年了,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往事又浮上心頭。2002年到藏區(qū)調查時在甘孜的馬尼干戈就出現了高原反應,以后每次到藏區(qū)調查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應。這次的研究課題中也有到甘孜的德格、白玉縣調查的內容,我估計會在路過海拔3000多米的甘孜縣城時開始有反應。哪知2013年到德格、白玉調查時,*天才到海拔2600多米的康定縣城就有輕微反應了,休息了兩天,適應適應,第4天才到甘孜縣城。當天晚上睡下不久就開始有反應了,到了后半夜越來越厲害,反應的程度大大超過了我的預料,也嚇壞了和我住在一起的學生陳玉堂。他擔心有危險,勸我回去。我也很猶豫,*終在天快亮時實在扛不住了,叫醒了師傅開車往回走。走了10多公里,下了羅鍋梁子,公路又被泥石流沖斷了,毫無辦法,只有等待。一等就是七八個小時,路才搶修通。此時我覺得精神好多了,實在不甘心這樣半途而廢,下決心再回甘孜縣城。回到縣城又休息了兩天,做足了準備。第3天一早帶著4個氧氣袋,邊走邊吸氧,一口氣路過了海拔4000多米的馬尼干戈和5000多米的雀兒山口,中午到了德格縣城,*后順利完成了在德格、白玉的調查。每每想起這段經歷,除感謝那場泥石流外,也感慨因為自己的執(zhí)著、堅持和一定程度的冒險,才沒有留下遺憾。由于高原反應強烈,由此我也放棄去高海拔地區(qū)調查稻城阿西村的土陶了,由于課題中有此項目,只有委托我的研究生喻雨田去進行了兩次調查,完成了《稻城阿西土陶制作技藝活態(tài)流變的動力》一文。雖然此文是在我的指導下完成的,并做了反復修改,但沒去調查,不能收入《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遺產的活態(tài)流變及其動力:以四川民族地區(qū)為例》?!渡贁得褡鍌鹘y工藝遺產的活態(tài)流變及其動力:以四川民族地區(qū)為例》的一些章節(jié)已經作為單篇論文發(fā)表,發(fā)表時均做了刪減、濃縮,且沒有照片。具體有:《涼山彝族毛紡織及搟制技藝調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白玉河坡藏族金屬鍛造技藝的文化再生產》(《中國藏學》2014年第4期),《涼山彝族傳統漆器手工藝的文化再生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7期),《民族傳統工藝遺產的活態(tài)流變——以四川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遺產為例》(《民族研究》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