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68.00
作 者: | 高太忠,龐會從,劉艷芳,李秀榮 著 |
出版社: |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
叢編項: | |
標 簽: | 地球科學 地質學 自然科學 |
ISBN: | 9787122309549 | 出版時間: | 2018-01-01 | 包裝: | 平裝-膠訂 |
開本: | 16開 | 頁數(shù): | 188 | 字數(shù): |
第1章緒論1
1.1 氮污染概述 1
1.2 氮遷移轉化研究現(xiàn)狀 2
1.2.1 同位素技術研究進展 2
1.2.2 氮在包氣帶中遷移轉化過程及研究現(xiàn)狀 4
1.3 脫氮微生物的研究現(xiàn)狀 6
1.3.1 土壤氮素轉化的關鍵微生物 6
1.3.2 氨化細菌 7
1.3.3 硝化細菌 7
1.3.4 異養(yǎng)硝化好氧反硝化細菌 7
1.3.5 微生物菌劑的相關研究 8
1.4 磷脂脂肪酸生物標記法研究進展 9
1.4.1 磷脂脂肪酸分析法及其命名原則 9
1.4.2 磷脂脂肪酸分析法的原理及其應用 10
1.5 高通量測序 11
1.6 氮污染數(shù)值模擬研究 12
1.6.1 國內(nèi)外數(shù)值模擬研究現(xiàn)狀 12
1.6.2 地下水數(shù)值模擬軟件的發(fā)展 13
1.6.3 Hydrus-1D 模型研究現(xiàn)狀 14
第2章區(qū)域概況15
2.1 社會經(jīng)濟概況 15
2.2 自然地理概況 16
2.2.1 地形地貌 16
2.2.2 氣候 17
2.2.3 土壤植被 18
2.3 水文地質特征 19
2.3.1 河北平原水系特征 19
2.3.2 地下水系統(tǒng)水文地質特征 21
2.3.3 地下水含水層組水文地質特征 24
2.4 地下水污染現(xiàn)狀 28
第3章河北平原淺層地下水中氮的來源29
3.1 淺層地下水中氮的來源及其特征 29
3.1.1 氮污染來源分析 29
3.1.2 硝酸鹽氮在地下水中的分布 31
3.1.3 河北平原地下水硝酸鹽氮總體特征 33
3.1.4 不同地區(qū)間的地下水硝酸鹽氮變化 34
3.1.5 硝酸鹽氮的示蹤 35
3.2 淺層地下水氮遷移轉化規(guī)律 38
3.2.1 淺層地下水氮遷移機理 38
3.2.2 實驗內(nèi)容與方法 39
3.2.3 研究區(qū)地下水氮污染數(shù)值模擬 40
3.2.4 模型預測及污染分析 44
3.3 包氣帶中“三氮”遷移轉化機制 45
3.3.1 實驗方法及樣品預處理 45
3.3.2 土柱裝填及實驗 46
3.3.3 土壤水溶液中硝酸鹽氮的遷移轉化 47
3.3.4 土壤水溶液中氨氮的遷移轉化 49
3.3.5 土壤水溶液中亞硝酸鹽氮的遷移轉化 51
3.3.6 浸出液中“三氮”的濃度變化 53
3.4 包氣帶中氮素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及Hydrus-1D 預測
54
3.4.1 水流運動基本方程 54
3.4.2 土壤水分運移模型 55
3.4.3 土壤溶質運移模型 55
3.4.4 Hydrus-1D 軟件介紹 57
3.4.5 結果分析 60
3.5 氮污染防治措施 63
3.5.1 建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體系 63
3.5.2 合理施肥與灌溉 64
3.5.3 加強排污管理 64
3.6 本章小結 64
第4章土壤微生物提取與制劑67
4.1 實驗材料和設備 67
4.1.1 試劑 67
4.1.2 實驗器具 68
4.1.3 實驗設備 68
4.2 實驗方法 69
4.3 土壤的理化指標 69
4.4 細菌的富集與篩選 70
4.4.1 實驗方法 70
4.4.2 結果與分析 70
4.5 各菌株形態(tài)及革蘭氏染色 71
4.5.1 鑒定方法 71
4.5.2 結果與分析 71
4.6 各菌株性能的測定 73
4.6.1 實驗方法 73
4.6.2 結果與分析 73
4.7 菌株的16S rDNA 序列測定 77
4.8 氮循環(huán)微生物菌劑的制備 78
4.9 菌劑活性的測定 78
4.9.1 菌劑活性的測定方法 78
4.9.2 結果與分析 79
4.10 菌劑降解能力的測定 83
4.10.1 菌劑降解能力的測定方法 83
4.10.2 結果與分析 84
4.11 土培實驗驗證菌株效果 95
4.11.1 總氮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95
4.11.2 氨氮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97
4.11.3 硝態(tài)氮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99
4.11.4 亞硝態(tài)氮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101
4.11.5 PLFA 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103
4.12 本章小結 105
第5章氮在土壤中的遷移和轉化107
5.1 概述 107
5.1.1 氨化作用與氨化微生物 107
5.1.2 硝化作用與硝化微生物 108
5.1.3 反硝化作用與反硝化微生物 109
5.2 總氮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110
5.2.1 總氮在潮土中的變化趨勢 110
5.2.2 總氮在褐土中的變化趨勢 118
5.3 硝態(tài)氮在土壤中的變化趨勢 123
5.3.1 硝態(tài)氮在潮土中的遷移轉化 123
5.3.2 硝態(tài)氮在褐土中的遷移轉化 130
5.4 氨氮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135
5.4.1 氨氮在潮土中的遷移轉化 135
5.4.2 氨氮在褐土中的遷移轉化 141
5.5 亞硝態(tài)氮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146
5.5.1 亞硝態(tài)氮在潮土中的遷移轉化 146
5.5.2 亞硝態(tài)氮在褐土中的遷移轉化 148
5.6 本章小結 153
第6章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下土壤微生物種類與多樣性分析154
6.1 高通量測序技術原理及方法 154
6.1.1 土壤的提取和純化方法 154
6.1.2 PCR 擴增 154
6.1.3 PCR 產(chǎn)物的混樣和純化 155
6.1.4 文庫構建和上機測序 155
6.1.5 數(shù)據(jù)計算方法 155
6.2 土壤細菌種類及多樣性分析 155
6.2.1 土壤細菌高通量測序分類總結 156
6.2.2 土壤細菌物種相對豐度統(tǒng)計 157
6.2.3 土壤細菌Alpha 多樣性指數(shù)分析 159
6.2.4 稀釋曲線分析 161
6.2.5 土壤氮循環(huán)功能細菌統(tǒng)計 161
6.3 土壤古菌種類及多樣性分析 162
6.3.1 土壤古菌OTU 聚類分析和物種注釋 163
6.3.2 土壤古菌物種相對豐度統(tǒng)計 163
6.3.3 土壤古菌Alpha 多樣性指數(shù)分析 164
6.3.4 土壤氮循環(huán)功能古菌統(tǒng)計 165
6.3.5 稀釋曲線分析 165
6.4 土壤真菌種類及多樣性分析 165
6.4.1 土壤真菌OTU 聚類分析 166
6.4.2 土壤真菌相對豐度統(tǒng)計 166
6.4.3 土壤真菌Alpha 多樣性分析 166
6.4.4 樣品稀釋曲線分析 168
6.5 本章小結 168
第7章結論與建議170
7.1 主要成果與認識 170
7.2 河北平原包氣帶和淺層地下水氮污染控制對策 174
附錄 176
附錄1 7種菌株的測序序列 176
附錄2 實驗相關照片 183
參考文獻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