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史學理論燕樂二十八調文獻通考

燕樂二十八調文獻通考

燕樂二十八調文獻通考

定 價:¥168.00

作 者: 李玫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030573841 出版時間: 2019-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62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燕樂二十八調”是一個中國式樂理表達系統(tǒng),這一樂學邏輯結構產生于晚唐,流傳至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體系化、邏輯化力量,并在民間的音樂實踐中不斷被調適,萬變不離其宗地隱形傳承下來。從傳統(tǒng)中找出早已存在的這一邏輯理論并繼承和發(fā)展,是《“燕樂二十八調”文獻通考》的主旨。作者在此研究基礎上,還提供了一份經過互校合參而不同于楊蔭瀏、陰法魯二先生的姜白石詞樂譯普。

作者簡介

暫缺《燕樂二十八調文獻通考》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序一(趙宋光)
序二(田青)
序三(孫曉暉)
前言
第一章《夢溪筆談》燕樂二十八調文本解讀分析 1
第一節(jié)《夢溪筆談》記述的二十八調內容 1
一、工尺譜字與十二律呂名稱的對應關系 1
二、燕樂二十八調各均所用譜字 6
三、對文獻訛誤的邏輯化分析 16
第二節(jié)各調煞聲在綜合觀念框架內的定位 18
一、對二十八調的完形建構 18
二、《補筆談》“七羽”類調名中的兩個疑問 20
三、分析文本:《夢溪筆談.卷六.樂律二.燕樂二十八調》 21
四、燕樂二十八調各均所用煞聲 25
五、《筆談》卷六及《補筆談》卷二部分文本的??庇?29
第三節(jié)參照比較楊蔭瀏先生對《夢溪筆談》的研究結論 35
小結 39
第二章唐代燕樂活動的相關文獻解讀 40
第一節(jié)《唐會要》卷三十三“諸樂”文本的解讀分析 41
一、《唐會要》卷三十三“諸樂”文本的點注整理 42
二、《唐會要》著錄的十四調 48
三、《唐會要》著錄的曲名之用調統(tǒng)計 50
四、犯調的濫腦與發(fā)展 55
小結 57
第二節(jié)《樂府雜錄》燕樂二十八調文本解讀分析 59
一、《樂府雜錄》的相關版本 59
二、“別樂儀識五音輪二十/V調圖”勘誤 62
三、對文本的點校、注釋整理 70
四、《樂府雜錄.別樂儀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的內容分析 72
小結 87
第三節(jié)《新唐書.禮樂志》的解讀分析 88
一、唐代燕樂二十八調樂調系統(tǒng)形成的歷史背景 88
二、文本分析 90
第四節(jié)《遼史.樂志》的解讀分析 95
小結 102
第五節(jié)參照比較楊蔭瀏先生對唐代文獻的研究結論 103
第三章《詞源》上卷文本解讀分析 107
第一節(jié)《詞源》上卷顯示出的音樂學雛形 109
一、半字譜作為十二律呂的補充性符號 110
二、“律生八十四調”中七階名之“閏”的含義 112
三、“古今譜字”中三套譜字的整合 113
第二節(jié)對非中管七調域的整理分析 115
一、以律呂相生順序對非中管七調域核校 116
二、七調域的結構歸納 126
第三節(jié)對中管五調域的整理分析 128
一、以律呂相生順序對中管調五調域分別核校 128
二、中管五調域的結構歸納 137
第四節(jié)《詞源》上卷中與犯調有關的文本分析 140
—、“宮調應指譜” 140
二、“律呂四犯” 141
三、“結聲正訛” 143
第五節(jié)參照比較楊蔭瀏對《詞源》的研究結論 146
第四章兩宋文獻中相關資料分析 150
第一節(jié)《景祐樂髓新經》有關燕樂二十八調的記載 151
一、與二十八調相關的七調域整理分析 151
二、對其余五調域的整理分析 161
三、參照比較楊蔭瀏先生對《景祐樂髓新經》的研究結論 169
小結 172
第二節(jié)陳旸《樂書》中燕樂二十八調資料分析 173
一、《樂書》中的燕樂二十八調敘述 173
二、《樂書》作者不解燕樂二十八調理論 175
第三節(jié)姜夔《大樂議》及《白石道人歌曲》中的相關材料 177
一、“大樂議”反映了宋代宮廷樂調實踐的側面 177
二、《白石道人歌曲》中的樂調實踐 179
第四節(jié)蔡元定《燕樂書》中燕樂二十八調資料分析 182
一、《燕樂書》中律呂譜字對應敘事引出的困惑 182
二、《燕樂書》中的燕樂二十八調敘述 185
三、“變”與“閆”含義考 190
附錄1《宋史.樂志》記載曲名錄 191
附錄2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卷十四《詩樂》風雅十二詩譜 195
第五節(jié)陳元靚《事林廣記.樂星圖譜》中的四十八調 196
一、文文十二律呂按相生關系分組梳理分析 200
二、12幅表格的整合方法及操作程序 217
附錄3《愿成雙》 221
第五章唐、宋文獻中宮調理論的一致性 222
第一節(jié)敘述體例 222
一、分類方式 222
二、被誤解的角調 223
第二節(jié)“商角同用,宮逐羽音”隱含著音列模式的轉換邏輯 224
第三節(jié)徵調、側調考 228
—、徵調的實踐存在 228
二、犯調之側犯與側調 231
三、《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側弄實踐 234
四、徵調的去母原則 237
小結 239
第六章元明文獻中的相關材料 241
第一節(jié)元人的宮調記載 241
第二節(jié)《鐘律通考》——頭管與二十八調 244
第三節(jié)《雅樂發(fā)微》——燕樂制度變遷的歷史記錄 255
一、卷四《十二宮去其中管為七》 255
二、《卷四.六宮十一調字譜》之對應關系排列 259
三、卷四《古大樂二十八調內用六宮十一調共十七宮》 265
第四節(jié)《稗編》《樂律纂要》《樂典》和《曲律》中的簡略記載 267
一、《稗編》中的材料 267
二、《樂律纂要》——律譜漸失的折射 271
三、《樂典》——典樂故而覓今之由來 272
四、《曲律》中的材料 276
小結 278
第七章清代文獻中的相關資料 280
第一節(jié)《竟山樂錄》記載聲律混亂的歷史瞬間 280
第二節(jié)《律呂新義》——正宮=四字調和“體用一源” 285
一、燕樂四聲二十八調圖分析 285
二、“體用一源”觀解釋下徵調結構 290
三、工尺七調與前世樂調的淵源 293
第三節(jié)《樂律表微》調名性質的全面變化 298
一、《樂律表微》記錄的譜字和調名 298
二、清代笛上承載的調名 300
三、工尺七調以正宮調為準,以新調“五”字孔命名各調 302
第四節(jié)《律呂古誼》——欲復興燕樂二十八調理論 305
一、同均中的不同宮系 306
二、七笛上的二十八調 312
小結318
第八章清代中后期調、譜、器配合關系 320
第一節(jié)《燕樂考原》——“取文獻證以器數(shù)” 320
第二節(jié)《管色考》——記錄小工調系統(tǒng)的定型 324
第三節(jié)《香研居詞麈》《古今樂律工R圖》——三套調名整合一 329
一、《香研居詞麈》有關管色音位的記載 329
二、《古今樂律工尺圖》有關管色音位的記載 331
第四節(jié)《律話》——求樂諸野 337
一、七調圖說 338
二、二十八調別名考 344
第五節(jié)《聲律通考》——可動譜字與琵琶 350
一、陳澧對《補筆談》的理解與繼承 351
二、琵琶散聲七運音位圖 352
第六節(jié) 二份補充材料 357
一、《明樂八調研究》提供了日本存留的中國明代樂調信息 357
二、吳梅《顧曲麈譚》“論宮調”之“六宮十一調”和“工尺七調” 359
三、《中樂尋源》中的相關材料 361
小結 365
第九章琵琶音位的構想 367
第一節(jié)構想各弦音位及其相對弦長、相對波長 368
一、沈括記述的琵琶散聲音律 368
二、陳旸《樂書》記載的阮咸琵琶 371
第二節(jié)存于域外漢文音樂文獻中的唐琵琶定弦方法 374
一、《狂要錄》卷一“調子品上”——《樂書要錄》佚文“琵琶旋宮法” 375
二、《三五要錄》卷二“調子品下”中的八調定弦法 393
三、以“調子品”文本為根據(jù)的各弦音位設想 398
附錄一個可供參考的信息:《唐樂苑》中有關五弦琵琶的信息 404
第三節(jié)文獻記載申各種定弦法及指位方案構想 406
一、構想指位對于音位的選擇方案 406
二、各調域的音位與指位方案 409
小結 429
第四節(jié)兩對相同譜字在不同調域中的不同律學本質——“下工”“下五” 431
一、“下工”(ba1或V)的律學本質 431
二、“下五”(bd2或V)的律學本質 432
三、整合表述 432
第五節(jié)各種文獻中的定弦組合方案 435
第十章20世紀以來研究焦點反省 443
第一節(jié)文獻學研究方法之得失 443
一、燕樂二十八調的資料搜集與目錄版本 444
二、燕樂二十八調的資料梳理與??笨加?446
三、燕樂二十八調的資料閱讀與辨疑注釋 447
四、燕樂二十八調的資料分析與探求義理 450
第二節(jié)七宮四調與四宮七調之爭 455
一、楊蔭瀏先生引起的論題 455
二、“四宮七調”寫進《中國音樂詞典》 456
三、西安鼓樂和南音中的四調 458
第三節(jié)唐、宋“燕樂調”同異兩要素的分辨 466
一、兩個不同側面看唐宋傳統(tǒng)的同異 467
二、雅俗律呂對應關系及黃鐘音高問題 468
附錄1 476
第四節(jié)對“閏”與“變”的解讀 477
第五節(jié)角調性質與“商角同用” 482
一、正角與閏角的分辨 482
二、從“商角同用”看徵調是否存在 487
第六節(jié)之調稱謂、為調稱謂不同引起的疑惑 488
附錄2 493
第七節(jié)二十八調系統(tǒng)與絲、竹、笙管的關系 495
第八節(jié)燕樂二十八調與蘇祗婆五旦七聲的關系 499
一、印度“七調碑”與蘇祗婆七調 500
二、兩種樂系碰撞中的基本判斷 501
三、印度龜茲樂調與中原樂調的融合 503
第九節(jié)工尺譜從固定到可動的演變以及所弓丨起的調名變化 507
一、從十個譜字的固定律呂對應到七個可動譜字的轉化 507
二、把“正宮”稱為“五字調”,并為這類稱謂尋找理論根據(jù) 508
三、小工調系統(tǒng)七調與傳統(tǒng)樂調的繼承關系 508
四、演奏中的“以上代勾”出于實踐原因 510
余論 513
參考文獻 515
—、古籍文獻 515
二、現(xiàn)代文獻 517
附錄一曲名統(tǒng)計 530
附錄二參考譯譜說明和參考譯譜 541
一、參考譯譜說明 541
二、參考譯譜 545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