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情操溯源:什么是人類最原始的美德
1.同情是人類的天性
2.社交中必須要有適度的同情
3.怎樣才能表現(xiàn)出適當?shù)耐?
4.同情要具有合宜性
5.同情是所有美德的基礎
第二章 情緒密碼:逃脫思維困境的正確方式
1.何種痛苦會引起同情
2.同情與愛情的關系
3.對憎惡和憤怒的分析
4.友好激情的重要性
5.正確看待自私情緒
第三章 情感之力:道德社會的強力催化劑
1.怎樣激發(fā)人們強烈的同情
2.身份不同,所獲得的同情也不同
3.不良風氣對道德情操的影響
第四章 同情爭議:是否需要將美麗與丑惡區(qū)別對待
1. 感激和憤怒是人最主要的情感傾向
2. 感激和憤怒要建立在共同認可的基礎上
3.給予施恩者合宜的認同,給予損人者合宜的憤恨
4.對施恩者和損人者的行為要具體分析
5.優(yōu)點感覺與缺點感覺的產生和影響
第五章 仁愛考量:什么是最不可或缺的美德
1. 正義與仁慈的異同之處
2.正義和仁慈是社會交往的基礎
3.正義和仁慈是社會的根基
第六章 行為剖判:什么才是美德的內涵與表現(xiàn)
1.如何評判痛苦與快樂
2.感激和處罰的理論分析
3. 情感對行為的作用
第七章 信仰推論:助推社會道德前進的引力源泉
1.認同是一切 美的源泉
2.贊揚能讓人愉悅
3.他人的評判會影響個人的自我評價
4.良心能夠造就美德
5.不幸需要理解和同情
6.自制是強者的特質
7.怎樣提高道德水平
8.是非之心是信仰的體現(xiàn)
9.責任感會影響人的具體行為
第八章 效用探錄:如何讓美德發(fā)生出更艷麗的花朵
1.效用是愉悅的保障
2.公益事業(yè)是一種使命
3.合宜性是對效用的補充和升華
第九章 習俗探秘:不同文明下有關美德的差異性闡釋
1.習慣和風氣影響人們的審美
2.習慣和風氣公影響道德情感
3.文明程度和地域差異會影響美德評價
第十章 境界拷問:差異化視角下的社會德操有何區(qū)別
1.道德原則的兩個核心問題
2.謹慎可以讓美德更高貴
3.人的關心對象有主次之分
4.合宜性對于國家有重要意義
5.博愛之心沒有國界
第十一章 美德求索:如何對人類美德展開討論
1.古代哲學家如何看待美德
2.伊壁鳩魯:美德存在于謹慎行為之中
3.美德存在于合宜性、謹慎和仁慈中
4.孟德維爾:完美無私的美德并不存在
第十二章 贊同源起:如何看待人類對道德情感的“贊同本能”
1.自愛不能解釋所有美德
2.美德是超越理性的存在
3.贊同情感的本源是什么
4.贊同情感的四個決定條件
第十三章 實踐方式:優(yōu)良道德體系如何運行與維護
1.正義支撐整個道德體系
2.雄辯家和法學家對正義理解的異同之處
3.宗教對道德的維護作用
4.只有值得信任才能值得歡迎
5.法律體系對正義準則的維護作用
第十四章 美德形成:如何讓人們更有素養(yǎng)
1.自我控制能形成美德
2.人們對不同激情的感受存在差異
3.追求盡善盡美才能真正的美德
4.人們的評價會受身份地位的影響
5.虛榮和驕傲能提高人的素養(yǎng)
附錄 亞當·斯密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