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國古代的社會主義實踐
第一章 危機重重的春秋齊國 社會革命的前夜
一、走入絕境的周朝封建制度 戰(zhàn)亂遠超戰(zhàn)國的春秋時代
二、危機重重的齊國 社會革命的前夜
第二章 春秋齊國奠定道政社會主義經濟模式
一、齊國道政:人類優(yōu)良政體與文明模式
二、道政憲法:遵道為政 “以人為本”
三、新年首日朝堂隆重頒布憲法法律
四、建設貧富有度,人人適度共同富裕的道政社會主義社會
五、齊國道政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
六、九次國際峰會:建立國際和平新秩序
七、孔子反復贊美管仲:大仁大義
第三章 儒家 “天下為公” 的王道社會主義理想
一、孔子認為 “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者是社會主義圣人
二、王道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天下為公”的 “大同”理想
三、王道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實現的 “小康”社會
四、孟子 “暴政可反”的革命理論與 “小康”生活的構想
五、荀子:“以政裕民”“富國小康”
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培養(yǎng) “天下為公”的 “士君子黨”
七、道政社會主義與王道社會主義異同
第四章 社會主義使?jié)h朝達到中華文明鼎盛時代
一、漢初國制整體設計:“君王至上”的封建帝制
二、文帝景帝繼續(xù) “無為而治”,恢復經濟
三、文景盛世與文景危機
四、賈誼、晁錯對文景之治的糾偏
五、漢武帝內外交困:面臨六大盛世危機
六、實施社會主義:漢朝達到中華文明鼎盛時代
七、不徹底與冒進的社會主義 漢武帝 《罪己詔》反省與糾偏
八、湯因比:中華文明是世界統(tǒng)一的希望
九、管仲道政社會主義理論,漢朝國家治理的 “隱學”
十、管學與儒學:共同定型中華兩千多年文明模式
第五章 王莽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糟蹋了社會主義
一、宣帝、元帝、哀帝等社會主義政策的興廢
二、王莽實施井田制,阻止土地兼并與均貧富的社會主義革命
三、王莽改革的根本錯誤:將社會主義民主運動當作皇權恩賜 與命令的君主運動
第六章 唐朝的社會主義
一、貞觀之治:王道社會主義政策與實踐
二、不徹底的社會主義葬送大唐輝煌
三、劉宴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中興大唐
四、大唐的覆滅:背離社會主義的原則
第七章 宋朝的社會主義
一、周世宗的社會主義政策奠定大宋基本國策
二、宋初的社會主義政策
三、宋初政體整體設計的失誤
四、宋神宗、王安石的國家社會主義改革
五、王安石浪費了一次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機會
第八章 明朝的社會主義
一、明初的社會主義政策
二、成由節(jié)儉敗由奢:明朝興衰的轉折
三、張居正有限的社會主義改革
四、海瑞的吶喊:“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
第九章 本篇結語:社會主義使中華文明綿延不絕
一、社會主義使中華文明數千年綿延不絕
二、道政社會主義是中國古代先進的社會主義
三、兼善天下士君子黨:肩負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四、管仲理論是隱學,只管用來不能學
五、君王與官吏分享權力:共同腐敗背離社會主義
六、中國古代社會主義影響力遞減
七、古老的中國需要注入新的社會主義生命力
八、仁人志士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
九、中國當代社會主義面臨多重挑戰(zhàn)
第二篇 道政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非吾道雖利不取” 的市場經濟
一、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市場定義
二、管仲:市場是資源配置場所,實現國計民生的人間正道
三、市場是確定價格的機制
四、市場機制失靈:不會自動實現均衡
五、市場錯配:導致生產過剩與生產短缺的經濟危機交替出現
六、市場也是社會財富分配方式
七、斯密證明管仲發(fā)現:“自利利他”與 “損人利己”現象并存
八、市場是觀察供求均衡、社會興衰的場所
九、建立生產資料國有,國有民營的混合式市場經濟模式
十、道政利潤觀:“非吾道,雖利不取”“德無禁止方可為”
第二章 君王與政府:促生產 助民生 化人民 保國家
一、國家源于止暴與人民授權:君王是管理國家的代理者
二、富民強國、匡正天下的內容、步驟
三、君王與政府職能:發(fā)展生產,滿足民生,教化人民,保衛(wèi)國家
四、國家必須掌握天時地利權、人力資源權和政策主導權
五、土地等資源為國家所有,國家必須控制經濟命脈
第三章 法律平等保護公有產權和私有產權
一、道政產權理論:公有制為基礎,依法平等的保護公私產權
二、科斯的產權理論
三、管仲道政社會主義產權實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