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體系介紹
1.1 概述
1.2 體系定義
1.3 體系中的挑戰(zhàn)性問題
1.3.1 理論問題
1.3.2 實施問題
1.4 總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實現(xiàn)體系工程的開放式系統(tǒng)方法
2.1 引言
2.2 開放式系統(tǒng)的概念
2.3 開放式系統(tǒng)的原則
2.3.1 開放接口的原則
2.3.2 協(xié)作的原則
2.3.3 自治的原則
2.3.4 突現(xiàn)的原則
2.3.5 保護的原則
2.3.6 可重構的原則
2.3.7 互利的原則
2.3.8 模塊性的原則
2.4 實現(xiàn)體系工程的開放式系統(tǒng)方法
2.5 總結
2.6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體系工程
3.1 引言
3.2 背景
3.2.1 角色和職責
3.2.2 傳統(tǒng)系統(tǒng)工程與體系工程
3.2.3 ISO/IEC/IEEE 15288系統(tǒng)工程――系統(tǒng)生命周期過程
3.3 定義
3.3.1 系統(tǒng)(目標系統(tǒng))
3.3.2 體系
3.3.3 系統(tǒng)聯(lián)邦
3.3.4 體系工程和目標系統(tǒng)工程
3.3.5 首席系統(tǒng)整合師(LSI)
3.3.6 企業(yè)系統(tǒng)工程
3.3.7 復雜系統(tǒng)
3.3.8 復雜自適應系統(tǒng)
3.4 體系工程的動機
3.4.1 政府會計辦公室的研究
3.4.2 國防科學委員會/空軍科學顧問委員會關于國家太空安全計劃采購的研究
3.4.3 太空系統(tǒng)
3.5 聯(lián)邦制度的管理原則
3.5.1 Handy五原則
3.5.2 Handy五原理
3.6 結構化方法――為系統(tǒng)工程定義人員角色和職責
3.6.1 定義關鍵術語和概念
3.6.2 為系統(tǒng)工程和管理功能開發(fā)框架
3.6.3 總結與體系工程及管理相關的挑戰(zhàn)
3.6.4 構建體系內各系統(tǒng)工程團體間的信息流模型
3.6.5 評估Handy(1992)的聯(lián)邦制度原則和原理應被實行至何種程度
3.6.6 通過調整ISO/IEC/IEEE 15288中的協(xié)議流程把角色和職責用文件記錄下來
3.6.7 示例
3.7 涉及體系工程的案例研究
3.7.1 驗證
3.7.2 案例學習研究的好處
3.8 總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體系架構
4.1 復雜系統(tǒng)結構
4.1.1 復雜系統(tǒng)的屬性
4.1.2 體系
4.1.3 體系架構對比系統(tǒng)架構:架構挑戰(zhàn)
4.2 可進化的系統(tǒng)架構
4.2.1 全球信息柵格
4.2.2 網絡中心化運作
4.2.3 動態(tài)變化的元架構
4.3 體系架構支撐器:人工生命的作用
4.3.1 群體智能
4.3.2 多個體模型
4.3.3 可進化的建模
4.3.4 架構突現(xiàn)行為分析
4.4 總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體系工程建模與仿真
5.1 介紹
5.1.1 互操作性級別
5.2 M&S基礎框架回顧
5.2.1 DEVS建模和仿真
5.2.2 XML和DEVS
5.3 基于模型的工程
5.4 SoS 體系結構建模:DoDAF、UML和系統(tǒng)工程法則
5.5 使用DEVS M&S進行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測試和評估
5.5.1 DEVS測試和評估的技術狀態(tài)
5.5.2 把基于模型連貫性的生命周期方法分為兩部分
5.6 試驗框架概念
5.7 SoS 測試和評估試驗框架
5.8 DEVS統(tǒng)一處理過程和其面向服務的實現(xiàn)
5.8.1 DEVSML的協(xié)同運作開發(fā)
5.8.2 DEVS/SOA:使用仿真服務的網絡中心化實現(xiàn)
5.8.3 完整的DEVS統(tǒng)一處理過程
5.9 應用:無線異構傳感器網絡下的體系工程仿真
5.9.1 SoS的威脅探測仿真(數(shù)據搜集)
5.9.2 小結
5.10 應用:代理實現(xiàn)測試儀器系統(tǒng)
5.10.1 示例:協(xié)作會話計時儀器
5.10.2 分布式測試聯(lián)盟
5.10.3 分布式多級測試聯(lián)盟
5.10.4 分析能力
5.10.5 測試儀表系統(tǒng)的校核/驗證
5.10.6 潛在的問題和缺點
5.11 總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網絡中心化和體系
6.1 網絡中心化綜述
6.2 網絡支撐的系統(tǒng)交互
6.2.1 按需提供信息
6.2.2 按需提供服務
6.2.3 普遍性和連通性程度
6.2.4 語法和語義協(xié)同能力
6.3 服務交互的機構范圍和上下關聯(lián)表示
6.4 信息保證
6.5 網絡中心化體系架構
6.5.1 面向服務的架構
6.5.2 一個簡單的網絡中心化體系架構的例子
6.5.3 網絡中心化SOA的誕生
6.5.4 人在SOA中的角色
6.5.5 形成網絡中心化架構文檔資料
6.5.6 網絡中心化SOA的公共部分
6.5.7 NCE架構考慮
6.5.8 網絡中心化系統(tǒng)架構師的角色
6.6 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體系的突現(xiàn)性
7.1 體系問題域
7.1.1 體系問題域的特性
7.1.2 體系工程
7.2 突現(xiàn)性的性質
7.2.1 突現(xiàn)性的哲學看法
7.2.2 突現(xiàn)性的方法論觀點
7.2.3 突現(xiàn)性的公理基礎
7.3 應對突現(xiàn)性
7.3.1 體系中應對突現(xiàn)性的設計考慮
7.3.2 運作并維護突現(xiàn)性考慮
7.4 對認識和挑戰(zhàn)的總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體系管理
8.1 引言
8.2 構筑基礎:體系哲學
8.3 體系管理中的悖論
8.3.1 邊界悖論
8.3.2 控制悖論
8.3.3 團隊悖論
8.4 構建背景:體系特征
8.4.1 自治性
8.4.2 從屬性
8.4.3 連通性
8.4.4 多樣性
8.4.5 突現(xiàn)性
8.4.6 這些特征的悖論
8.5 描述一個體系――紐約黃色出租車系統(tǒng)案例研究
8.5.1 自治性
8.5.2 從屬性
8.5.3 連通性
8.5.4 多樣性
8.5.5 突現(xiàn)性
8.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國防部體系工程
9.1 背景
9.2 體系工程的國防部考慮
9.3 目前國防部的體系
9.4 系統(tǒng)地比較系統(tǒng)和體系
9.5 體系工程的核心元素
9.5.1 將體系能力目標轉換成隨時間變化的高級需求
9.5.2 理解體系的組成部分及其隨時間變化的關系
9.5.3 評估體系隨時間變化滿足能力目標的范圍
9.5.4 開發(fā)、演進并維護體系的設計
9.5.5 監(jiān)控并評估體系性能變化產生的潛在影響
9.5.6 在體系和解決方案可選項上應對新需求
9.5.7 精心策劃的體系升級
9.6 體系工程的突現(xiàn)法則
9.7 未來方向
感謝
參考文獻
第10章 波音公司電子支持商用航線的體系工程方法
10.1 波音電子支持介紹
10.2 波音的電子支持航線項目規(guī)劃
10.2.1 捆綁思路
10.3 波音電子支持技術體系結構
10.3.1 機載必需體系結構
10.3.2 機載必需體系結構要素
10.3.3 映射到實現(xiàn)
10.3.4 基礎設施實現(xiàn)
10.4 電子支持應用
10.4.1 電子飛行包
10.4.2 飛機健康管理
10.4.3 維護性能工具箱
10.5 電子支持的波音787
10.6 波音787的波音Gold Care
10.7 總結
第11章 關于基礎設施的體系觀點
11.1 概念
11.2 通用概念和模型
11.2.1 關于參考模型:基礎設施層次模型
11.2.2 行業(yè)比較
11.3 可持續(xù)的居住型能源基礎設施
11.4 靈活的合成燃氣基礎設施
11.5 研究概述
11.5.1 基礎設施系統(tǒng)中的可靠性和危險性
11.5.2 基礎設施系統(tǒng)設計中的不確定性
11.5.3 如何捍衛(wèi)公共目標
11.5.4 如何應對轉變
11.5.5 跨行業(yè)的通用問題
11.6 總結和討論
參考文獻
第12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進展:體系視角下的案例研究
12.1 體系綜述
12.2 作為體系的傳感器網絡
12.3 容錯設計
12.4 決策制定
12.4.1 交互指標
12.4.2 Choquet積分
12.4.3 激勵的例子
12.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3章 服務體系
13.1 服務系統(tǒng)
13.1.1 突現(xiàn)的電子服務
13.1.2 與制造的關系
13.1.3 走向大規(guī)模定制
13.2 系統(tǒng)組成部分
13.2.1 人
13.2.2 流程
13.2.3 產品
13.3 系統(tǒng)集成
13.3.1 組成部分集成
13.3.2 決策集成
13.3.3 組織集成
13.4 總結
感謝
參考文獻
第14章 空間探測體系工程
14.1 空間探測體系的關鍵問題
14.1.1 軟件變成了什么
14.1.2 需求的復雜性及增長
14.1.3 接口復雜性及增長
14.1.4 技術性能測量和技術裕量管理
14.1.5 電子、電氣和電動機械(EEE)零部件和常見故障
14.1.6 一體化的風險管理
14.1.7 關鍵路線執(zhí)行和失敗的后果
14.1.8 跨巨大團體的ITAR和所有權問題
14.1.9 地理分布
14.1.10 體系工程師的關鍵品質、訓練和實踐
14.2 空間探測體系工程的發(fā)展
14.2.1 國際空間站(ISS)
14.2.2 火星科學實驗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MSL)
14.2.3 星座計劃
14.3 空間探測體系工程未來的挑戰(zhàn)
14.3.1 編隊飛行
14.3.2 火星樣本回送
14.3.3 人類探測火星
14.4 總結
感謝
參考文獻
第15章 航天體系中的通信與導航網絡
15.1 歷史概況
15.1.1 早期的通信衛(wèi)星
15.1.2 第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衛(wèi)星
15.1.3 早期的商用通信衛(wèi)星
15.1.4 美國國防部(DoD)通信衛(wèi)星
15.1.5 航跡和數(shù)據中繼衛(wèi)星體系(TDRSS)
15.1.6 深空網絡系統(tǒng)
15.1.7 阿波羅中早期體系的通信和導航
15.2 航天體系
15.2.1 通信與導航網系
15.3 通信和導航網絡體系結構
15.3.1 太空通信體系結構類型
15.4 通信與導航基于基礎設施的實現(xiàn)方法
15.4.1 體系結構分解過程
15.4.2 定義空間探索任務系統(tǒng)及其接口
15.5 構建點對點的通信體系結構的過程
15.5.1 IP中心的網絡體系結構
15.5.2 拓展太空導航體系結構
15.6 國防部體系結構框架(DoDAF)的應用
15.6.1 示例圖表
15.7 通信和導航網絡的建模、仿真與系統(tǒng)工程
15.8 總結
15.8.1 系統(tǒng)工程的挑戰(zhàn)
15.8.2 發(fā)展和運營的挑戰(zhàn)
15.8.3 技術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第16章 電力系統(tǒng)的運營與控制
16.1 背景
16.2 電力系統(tǒng)運營與控制的現(xiàn)行方法
16.3 電力系統(tǒng)正在變化的性質
16.4 廣域監(jiān)測與控制
16.5 靈活的交流輸電系統(tǒng)
16.6 電力系統(tǒng)控制的趨勢
16.7 新方法和新機遇
16.7.1 實例
16.7.2 頻率穩(wěn)定性評估
16.7.3 傳輸通路中的電壓穩(wěn)定性評估
16.7.4 功率震蕩評估
16.7.5 熱監(jiān)測
16.8 總結
16.9 未來電力系統(tǒng)運營與控制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第17章 未來交通燃料體系
17.1 簡介
17.1.1 第一步:聯(lián)邦目標
17.1.2 目的和范圍
17.2 體系概述
17.3 交通燃料系統(tǒng)的體系
17.3.1 能力
17.3.2 背景
17.4 未來交通燃料體系愿景
17.4.1 近期和中期愿景(2007―2030年):基于生物燃料的能源的經濟
17.4.2 長期愿景(2030年以后):基于氫能源的經濟
17.5 挑戰(zhàn)
17.6 體系的短期演進:向生物交通燃料體系轉型
17.6.1 當前的乙醇產業(yè)
17.6.2 向生物燃料體系轉型
17.7 體系的長期演進:向氫能源交通燃料體系轉型
17.7.1 氫能源經濟現(xiàn)狀
17.7.2 未來實現(xiàn)氫能源轉型
17.8 利用體系工程工具管理轉型
17.8.1 利用系統(tǒng)動力學掌握/加速生物燃料轉型過程
17.8.2 使用基于模型的體系工程方法研究氫能源經濟
17.9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8章 體系視角下的可持續(xù)環(huán)境管理
18.1 環(huán)境體系
18.1.1 系統(tǒng)和體系
18.1.2 體系種類
18.2 環(huán)境問題
18.2.1 自然、社會、環(huán)境體系
18.2.2 能源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
18.3 體系決策方法
18.3.1 政策發(fā)展和政府資源的體系思維
18.3.2 自適應一體化管理的體系決策工具
18.4 體系方法應用實例
18.4.1 引言
18.4.2 咸海對抗的戰(zhàn)略研究
18.4.3 加拿大南薩斯喀徹溫河流域的公平資源分布
18.4.4 管理北美勞倫森大湖的水位
18.5 總結和討論
參考文獻
第19章 機器人群體系
19.1 簡介
19.1.1 群智能
19.1.2 群機器人和機器人群
19.2 體系
19.3 機器人群的體系方法
19.3.1 互操作性
19.3.2 一體化
19.4 機器人系統(tǒng)實現(xiàn)實例:地面?zhèn)刹毂?br />
19.5 硬件模塊性
19.5.1 運動
19.5.2 控制
19.5.3 傳感
19.5.4 通信
19.5.5 驅動
19.6 軟件模塊性
19.6.1 操作系統(tǒng)
19.6.2 動態(tài)任務上載(DLE)
19.7 通信:適應性和穩(wěn)定性
19.7.1 物理層
19.7.2 媒介訪問控制層
19.7.3 數(shù)據鏈路層
19.7.4 實現(xiàn)結果
19.8 應用:地雷探測和基于蟻群的群智能
19.8.1 蟻群中螞蟻的行為
19.8.2 地雷探測問題
19.8.3 狀態(tài)轉換事件
19.8.4 地雷的實現(xiàn)原理
19.8.5 氣味的實現(xiàn)
19.8.6 主程序
19.8.7 實驗結果
19.9 總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20章 對運輸作為一個體系問題的理解
20.1 引言
20.1.1 挑戰(zhàn)概述
20.1.2 綜合多個領域
20.1.3 本章簡介
20.2 一般性問題描述
20.2.1 體系特性區(qū)分
20.2.2 體系描述
20.2.3 進化和突發(fā)行為
20.3 作為體系的航空運輸
20.3.1 簡介――運輸是一個體系問題
20.3.2 框架
20.3.3 定義階段
20.3.4 抽象階段
20.3.5 實施階段
20.4 總結
20.5 未來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第21章 醫(yī)療體系
21.1 概述
21.2 文獻調查
21.3 醫(yī)療體系
21.3.1 Sage和Cuppan給出的醫(yī)療體系定義
21.3.2 將體系的其他定義應用于醫(yī)療系統(tǒng)
21.4 以網絡為中心的醫(yī)療
21.5 全球健康信息柵格
21.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22章 全球觀測體系(GEOSS)工程
22.1 全球觀測體系:背景和目標
22.2 建立全球觀測體系的組織結構
22.3 體系工程及其在全球觀測體系中的應用
22.3.1 體系工程方法
22.3.2 從體系工程角度看全球觀測體系面臨的挑戰(zhàn)
22.3.3 建造全球觀測體系的參與者
22.4 觀測體系的體系工程活動
22.4.1 實現(xiàn)可用系統(tǒng)和技術資源可視化
22.4.2 實施獎勵和降低成本
22.4.3 推動工作計劃任務協(xié)調和演進
22.5 總結及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