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
原序
第一篇論文篇——研究與詮釋
1韋伯詮釋的范式轉移與韋伯學研究
一、前言
二、韋伯詮釋的初期發(fā)展(1920—1945)
三、韋伯學說的傳播與“二戰(zhàn)”后的韋伯學
四、韋伯詮釋的范式轉移
五、1980年代的韋伯學研究
六、“韋伯復興”的時代意義
七、結論
2“現(xiàn)代性”的社會學分析——從韋伯到哈貝馬斯
一、前言
二、“現(xiàn)代性”的社會學意義
三、西方經驗的重新評估
四、現(xiàn)代社會的理性重建
3韋伯《儒教與道教》一文的方法論基礎
一、前言
二、《儒教與道教》的問題關聯(lián)
三、理想型方法與歷史解釋
四、結論
4經濟倫理與資本主義——從韋伯《儒教與道教》談起
一、前言
二、《儒教與道教》的基本論點
三、資本主義的“精神”與“形式”
5從經濟倫理到社會資本——新瓶裝舊酒?
一、前言
“經濟倫理”重探
三、“社會資本”新解
四、結語:全球化的走向——“新資本主義精神”?
6韋伯的社會行動理論
一、前言
二、社會行動理論的演進過程
三、方法論的理路
四、社會行動理論的后續(xù)發(fā)展
7以“價值自由”捍衛(wèi)“學術自由”——韋伯方法論的正解
一、前言
二、由“價值中立”到“價值自由”
三、重返奧地利學派與超越韋伯
四、結論:社會科學的新挑戰(zhàn)
8社會科學中的價值問題
一、前言
二、科學作為一個社會系統(tǒng)
三、科學作為一套社會組織
四、社會科學作為一種個人的志業(yè)
五、結論
9論社會科學的開放性與公共性
一、前言:從兩種批判傳統(tǒng)談起
二、社會科學的開放性與公共性
三、結論:社會科學的挑戰(zhàn)與回應
后記
10《韋伯全集》的編纂工作
一、前言
二、《韋伯全集》的編纂方針
三、韋伯研究與現(xiàn)代社會學
附錄:Maxyeber Gesamtausgabe(MWG)《韋伯全集》總目錄(2012年12月版本)
第二篇韋伯學說四講
11韋伯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價值問題與理想型方法
一、前言:從實證主義論戰(zhàn)談起
二、韋伯論社會科學的邏輯
三、理想型方法的特征
12韋伯的政治社會學——政治權威的性質及其限制
一、前言:政治現(xiàn)象的社會學考察
二、“支配”與“正當性”的概念意涵
三、責任倫理的政治觀
13韋伯的經濟社會學——經濟理性主義與資本主義
一、經濟行動的社會學范疇
二、資本主義的結構條件
14韋伯的宗教社會學——宗教之“世界圖像”的社會效果
一、前言:宗教與經濟的互為因果性
二、宗教行動和世界觀
三、韋伯論西方宗教的理性化過程
四、理性化的吊詭
參考書目
西文書目
中文書目
本書各章出處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