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
民族學博物館與其分類方式
關注:民族志影像與博物館
在視覺深描中看見,在真實影像中典藏
——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記略
影像收藏如何觸碰博物館傳統(tǒng)價值觀?
21世紀:文化的擔當·使命·夢想
鄂倫春百年影像論壇
《難產的社頭》展映討論實錄
中國影視人類學理論與實踐
人類學電影的真實與美學
留住民族影像中的文化記憶
探源
環(huán)境變化與西遼河地區(qū)最初的復雜社會
鄂爾多斯行政區(qū)劃朝代更迭簡述
文物
匈奴王國的鼎盛及其燦爛的草原游牧文化
解析蒙古族薩滿法服裝飾符號的文化象征意義
回族“湯瓶”小考
淺析羅山皮影人物造型的構成及美學特征
清世祖福臨“順治乙未仲冬”御筆書畫小考
天山阿爾泰山古代游牧民族文化中的動物紋藝術
田野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流散古代民族文物調研述略
哈尼族傳統(tǒng)文化美學觀察(下)
文化遺產
論遼代契丹腹地漢人壁畫墓的特點
——兼論與幽云地區(qū)漢人壁畫墓的比較
鄂溫克族狩獵行為初探
從傣族傳統(tǒng)工藝看佛教文化的影響與滲透
——以西雙版納勐臘縣勐侖鎮(zhèn)城子村為例
貴州銅鼓及銅鼓音樂文化概
《白綸舞》的源起、流變及其傳承弘揚的思考
實踐
民俗類展覽中的復原陳列所產生的教育作用
——以新疆區(qū)域博物館部分民俗展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