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臺人,1939年生,196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方向研究生畢業(yè)。1966年4月至1987年1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至今,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中國道教》、《走近中國精神》、《儒學價值的新探索》、《探索宗教》、《老子新說》、《中國宗教通史》(與張踐合寫,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宗教學一等獎)、《宗教·文藝·民俗》、《涵泳儒學》、《在國學的路上》、《民族宗教學導論》(主編)、《當代中國特色宗教理論探討》、《新仁學構想》、《道家和道教論稿》等。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宗教學會顧問、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中國孔子研究院(曲阜)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專家咨詢組成員、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工作專家?guī)焯仄笇<?、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研究員、山東泗水尼山圣源書院榮譽院長等。 曾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2003年),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6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2009年)。在第五屆世界儒學大會上,獲2012年度孔子文化獎個人獎。 2012年度孔子文化獎獲獎個人頒獎辭中國文化的守望者、探新者——牟鐘鑒 他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史家、宗教學家。 他四十余年來默默恪守一個學者的本份:為人謙恭、溫和,治學嚴謹、扎實;著書立說,培養(yǎng)人才;有愛心,有擔當;揚正氣,講正學,走正路,辦正事;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純粹儒者的氣象。 他沉潛涵泳于中國哲學、宗教學的汪洋大海。著力研究儒學的內涵與價值,關注儒學的現(xiàn)代命運和發(fā)展前景。他將仁愛、中和、尊生、誠信等理念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之中,構建了“新仁學”理論,提出返本開新、綜合創(chuàng)新、推陳出新的“三新之路”,以期實現(xiàn)儒學的現(xiàn)代轉化。宏論高見,啟人心智。 他潛心研究中國宗教的歷史與現(xiàn)狀,積極探索儒釋道三教文化,提出了“宗法性傳統(tǒng)宗教”新概念,創(chuàng)立了“民族宗教學”新學科,為中國宗教學學科建設做了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意義的工作,成績斐然,貢獻卓著。 他是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具有包容的胸懷,開闊的視野。在多元文明并存互動的今天,他一方面致力于振興中華學術,探索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道路,提出了中華文明“多元通和模式”新論斷;另一方面堅持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倡導多元文明平等對話,主張會通中外,融合百家,汲取人類文明一切優(yōu)秀成果,為我所用,再創(chuàng)中華文明的輝煌。 他修德講學,知行合一,參與創(chuàng)辦尼山圣源書院,并擔任首任院長,為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為推動學術事業(yè)的進步,殫精竭慮,不遺余力。 他深研中華文化,志于光大儒學,勇于開拓求新,是中國文化的守望者、拓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