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論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

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

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

定 價:¥38.00

作 者: 牟鐘鑒 著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叢編項:
標 簽: 文化 中國文化

ISBN: 9787101118780 出版時間: 2016-07-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 頁數(shù): 337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圍繞中國文化的當代價值這一主題,試圖闡明以下一些主要問題:孔子、孟子為中華文明做出了什么貢獻,儒學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教訓,儒學在當代如何進行理論轉型,儒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lián)系是什么,儒學在今日社會主要應在什么領域發(fā)揮作用和發(fā)揮何種作用,儒學怎樣推動中西文化會通和新型國際關系建設,等等,而論說的重點在于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闡揚。總之,試圖用時代精神激活儒學的恒在價值,以實現(xiàn)明體達用的目標。

作者簡介

  山東煙臺人,1939年生,196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方向研究生畢業(yè)。1966年4月至1987年1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至今,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中國道教》、《走近中國精神》、《儒學價值的新探索》、《探索宗教》、《老子新說》、《中國宗教通史》(與張踐合寫,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宗教學一等獎)、《宗教·文藝·民俗》、《涵泳儒學》、《在國學的路上》、《民族宗教學導論》(主編)、《當代中國特色宗教理論探討》、《新仁學構想》、《道家和道教論稿》等。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宗教學會顧問、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中國孔子研究院(曲阜)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專家咨詢組成員、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工作專家?guī)焯仄笇<?、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研究員、山東泗水尼山圣源書院榮譽院長等。 曾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2003年),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6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2009年)。在第五屆世界儒學大會上,獲2012年度孔子文化獎個人獎。 2012年度孔子文化獎獲獎個人頒獎辭中國文化的守望者、探新者——牟鐘鑒 他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史家、宗教學家。 他四十余年來默默恪守一個學者的本份:為人謙恭、溫和,治學嚴謹、扎實;著書立說,培養(yǎng)人才;有愛心,有擔當;揚正氣,講正學,走正路,辦正事;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純粹儒者的氣象。 他沉潛涵泳于中國哲學、宗教學的汪洋大海。著力研究儒學的內涵與價值,關注儒學的現(xiàn)代命運和發(fā)展前景。他將仁愛、中和、尊生、誠信等理念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之中,構建了“新仁學”理論,提出返本開新、綜合創(chuàng)新、推陳出新的“三新之路”,以期實現(xiàn)儒學的現(xiàn)代轉化。宏論高見,啟人心智。 他潛心研究中國宗教的歷史與現(xiàn)狀,積極探索儒釋道三教文化,提出了“宗法性傳統(tǒng)宗教”新概念,創(chuàng)立了“民族宗教學”新學科,為中國宗教學學科建設做了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意義的工作,成績斐然,貢獻卓著。 他是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具有包容的胸懷,開闊的視野。在多元文明并存互動的今天,他一方面致力于振興中華學術,探索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道路,提出了中華文明“多元通和模式”新論斷;另一方面堅持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倡導多元文明平等對話,主張會通中外,融合百家,汲取人類文明一切優(yōu)秀成果,為我所用,再創(chuàng)中華文明的輝煌。 他修德講學,知行合一,參與創(chuàng)辦尼山圣源書院,并擔任首任院長,為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為推動學術事業(yè)的進步,殫精竭慮,不遺余力。 他深研中華文化,志于光大儒學,勇于開拓求新,是中國文化的守望者、拓新者。

圖書目錄

序言:儒學的明體與達用 ……………………………… 1
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孔子: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 …………………………… 2
一、孔子確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方向 ………………………… 2
二、孔子儒學在古代史上的顯微跌宕 ………………………… 6
三、孔子儒學在現(xiàn)代中國的命運 …………………………… 12
四、改革開放以來孔子儒學的復蘇 ………………………… 16
五、孔子儒學的創(chuàng)新與展望 ………………………………… 20
孟子:光大道統(tǒng)的亞圣 ………………………………… 25
一、孟子的歷史地位 ………………………………………… 25
二、孟子對儒學的創(chuàng)新性貢獻 ……………………………… 28
仁恕通和剛毅之道:——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 ………… 39
一、中西文化相異性比較 …………………………………… 40
二、中華文明核心價值六字論 ……………………………… 41
新仁學:儒學的當代理論轉型 ………………………… 45
一、仁學歷史發(fā)展梗概 ……………………………………… 46
二、當代新儒家對仁學的思考 ……………………………… 47
三、新仁學構想 ……………………………………………… 50
四、新仁學與當代新人文主義的興起 ……………………… 73
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90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 92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儒家文化 ……………………… 93
三、孔子仁愛精神的當代價值 ……………………………… 95
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的特色
  ——牟鐘鑒先生訪問記…………………………… 105
一、我走近儒學之路 ………………………………………… 106
二、宗法性傳教宗教是中國最大的宗教 …………………… 125
儒學與儒教問題爭論的思考…………………………… 139
一、儒學與儒教的由來與當下 ……………………………… 139
二、儒學復興是全社會的事業(yè) ……………………………… 149
三、儒釋道三教的道德教化功能 …………………………… 152
中西文化主要特征之比較……………………………… 156
一、中華是人本主義,西方是神本主義 …………………… 157
二、中華是道在萬物,西方是理念絕對 …………………… 161
三、中華是德性文化,西方是智性文化 …………………… 163
四、中華是家國本位,西方是個人本位 …………………… 167
五、中華是多元通和,西方是二元對立 …………………… 171
六、中華是天下一家,西方是國家至上 …………………… 176
七、中華是天人一體,西方是人勝于天 …………………… 181
八、中華是中庸改良,西方是激進興替 …………………… 186
儒學在近現(xiàn)代面臨的挑戰(zhàn)與復興之路 ………………… 193
一、儒學面臨的新挑戰(zhàn)空前嚴峻 …………………………… 193
二、西方文化對儒學沖擊的兩重性 ………………………… 196
三、西方話語下的儒學研究 ………………………………… 199
四、儒學復興有了轉機 ……………………………………… 204
五、儒學可以為當代人類提供中國智慧 …………………… 209
六、儒學將在明體達用中復興 ……………………………… 212
儒學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三種途徑 …………………………… 215
一、返本開新 ………………………………………………… 215
二、綜合創(chuàng)新 ………………………………………………… 217
三、推陳出新 ………………………………………………… 218
中國文化的應對之道
重鑄君子人格,造就道德群英………………………… 224
一、提倡君子人格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 ………………… 224
二、君子與小人是中華特有的道德評價模式 ……………… 228
三、新時代新君子論 ………………………………………… 230
四、君子能器 ………………………………………………… 242
儒道互補與人生 ………………………………………… 244
一、儒家道家共為中華思想的底色 ………………………… 246
二、儒道互補是中華思想演化的基本脈絡 ………………… 254
三、儒道互補是人生的大智慧 ……………………………… 258
四、儒道互補的文化功能 …………………………………… 262
五、儒道互補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 ………………………… 265
社會德教是儒學的最佳定位…………………………… 270
一、儒家在中華文化中的主導地位表現(xiàn)為道德引領 ……… 270
二、儒家道德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 272
三、儒家道德的普世性及教化方式 ………………………… 274
四、儒家文化的生生不息 …………………………………… 278
五、重建儒家道德的五項工作 ……………………………… 280
儒學與社會和諧 ………………………………………… 285
一、和諧社會的構想根植于儒家貴和哲學 ………………… 286
二、貴和哲學對貴斗哲學的超越 …………………………… 290
三、發(fā)揚儒學智慧,建設社會和諧 ………………………… 295
儒家協(xié)調智慧與新型國際關系………………………… 306
一、學習儒家協(xié)調智慧,超越文明沖突論 ………………… 306
二、儒家協(xié)調智慧的內涵 …………………………………… 308
三、儒家協(xié)調智慧在國際關系中的應用 …………………… 312
四、儒家協(xié)調智慧的歷史與今天 …………………………… 318
后記:我的學術之路 ………………………………… 322
引言 …………………………………………………………… 322
一、尊師重道,承接前輩學者的學術統(tǒng)緒 ………………… 328
二、舊邦新命,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 …………………… 330
三、比較中西,提煉中國模式和經驗 ……………………… 332
四、涵泳古典,入其內而后有覺解 ………………………… 335
五、綜合創(chuàng)新,開拓個性化的學術之路 …………………… 337
六、知行合一,在學術研究中提升人生境界 ……………… 339
結語 …………………………………………………………… 341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