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格律文獻研究》分為三編。趙氏孤兒劇目研究八篇,《趙氏孤兒》雜劇以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為三主角,戲文《趙氏孤兒報冤記》則強調公孫杵臼,元明南戲《趙氏孤兒記》以及它的昆曲改編本《八義記》則突出程嬰,而徐元《八義記》韓厥似為演滿全場的主要人物,此即趙氏孤兒劇目之間*有特征性的區(qū)別。戲曲格律研究八篇,第1次對南雜劇做出系統(tǒng)論述,明清雜劇傳奇化與明清傳奇雜劇化的結果派生出南雜劇,此南雜劇即明清新體雜劇與新體傳奇的總和。第1次對尾聲進行專題研究p金元以后南北曲以一尾聲一曲牌為基礎,創(chuàng)制出幾十種花樣繁多的尾聲曲牌名目后,又簡約回歸為一尾聲一曲牌。第1次對徐州梆子進行專題論證,其乃產生與活躍于蘇魯豫皖接壤地區(qū)的地方戲曲,其戲曲音樂個性顯明,是梆子聲腔大家庭中一個頗具特色的獨立的劇種。戲曲文獻研究八篇,第1次對戲曲別集做出系統(tǒng)研究,明清兩代是戲曲別集產生、發(fā)展、定型的階段,其與戲曲歷史相關聯,與舞臺演出相呼應,與劇本體制相制約,南雜劇的產生,尤其是一折短劇的興盛,直接導致了戲曲別集的出現。第1次對戲曲散出選本進行系統(tǒng)研究,其從產生到終結,經歷了一個創(chuàng)始、繁盛、延續(xù)、集成、轉型、定格、保存的完整過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沒有中國戲曲選本,便沒有一部完整的中國戲曲史。第1次對日臨川四夢k折子戲做出全面清理,萬歷的繁榮與乾隆的集成是折子戲歷史*關鍵的兩個階段,萬歷時期是要把劇本中的精粹散出挑選出來,乾隆時期則把折子戲鍛煉成經典,從“臨川四夢”散出選粹即可見其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