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自序一、刑法基本原則 (一)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及條文化 (二)責任主義原則也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 (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是司法原則更是立法原則二、刑法解釋 (一)刑法解釋的必要性 (二)司法解釋存在的問題三、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一)犯罪概念及其特征的傳統(tǒng)觀點 (二)犯罪特征的重新解讀四、人身危險性即再犯可能性 (一)人身危險性不影響定罪 (二)人身危險性不決定刑罰五、犯罪構成 (一)犯罪構成的概念 (二)大陸法系三階層遞進結構的犯罪構成 (三)英美法系雙層控辯平衡模式 (四)我國的犯罪構成六、犯罪構成客體要件不必要七、危害行為及其特征 (一)危害行為的觀點評析 (二)危害行為的特征八、不作為 (一)不作為的概念及種類 (二)“保證義務”的來源 (三)持有型犯罪是作為而非不作為九、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一)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概念和特征 (二)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判斷方法十、有責性與應受刑罰懲罰性 (一)應受刑罰懲罰性即有責性 (二)大陸法系的責任理論十一、自然人犯罪主體與刑事責任能力 (一)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 (二)刑事責任能力的影響因素十二、單位犯罪的復臺主體 (一)單位犯罪主體的諸觀點 (二)“單一犯罪主體說”的缺陷 (三)單位犯罪主體是復合主體的法理分析十三、單位犯罪中單位的合法性和利益性 (一)合法性的含義及認定 (二)利益性的含義及單位范圍十四、單位犯罪刑事責任的雙罰制及刑罰的分擔 (一)單位犯罪的復合主體決定刑事責任的雙罰制 (二)單位犯罪復合主體對刑罰的分擔十五、主觀罪過 (一)犯罪故意 (二)犯罪過失十六、期待可能性十七、原因自由行為的行為性與責任的同時性 (一)原因自由行為的行為性 (二)原因自由行為責任的同時性十八、違法性及排除犯罪的事由 (一)違法性本質的諸觀點 (二)主觀的違法要素 (三)排除犯罪的事由十九、被害人的承諾與安樂死的臺法化 (一)被害人的承諾及其性質 (二)被害人承諾的類型 (三)安樂死的法律性質及其合法化二十、犯罪形態(tài) (一)犯罪形態(tài)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形態(tài)的類型二十一、預備犯與犯罪預備 (一)預備犯不是犯罪預備 (二)預備犯不具有犯罪構成的定型性 (三)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和陰謀二十二、未遂犯 (一)未遂犯的概念和種類 (二)未遂犯的構成條件 (三)不能犯與未遂犯二十三、中止犯 (一)中止犯的概念和種類 (二)中止犯的自動性其及表現(xiàn)形式 (三)中止犯的有效性條件及其缺陷 (四)中止犯的刑事責任及其減免根據(jù)二十四、犯罪既遂 (一)既遂犯的概念和類型 (二)既遂犯犯罪構成的多樣性二十五、共犯的兩種立法模式二十六、共同犯罪及其構成特征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及規(guī)定意義 (二)共同犯罪的本質 (三)共同犯罪的犯罪構成二十七、共同犯罪人 (一)共犯與正犯 (二)狹義的共犯及其本質 (三)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責任二十八、一罪與數(shù)罪的相對性 (一)一罪與數(shù)罪的標準 (二)數(shù)罪的類型 (三)一罪的類型二十九、單行為的一罪或實質的一罪 (一)繼續(xù)犯 (二)想象競合犯 (三)結果加重犯三十、復行為的一罪或法定的一罪 (一)結合犯 (二)集合犯三十一、處斷的一罪或裁判的一罪 (一)連續(xù)犯 (二)牽連犯 (三)吸收犯三十二、刑事責任 (一)刑事責任的概念和根據(jù) (二)刑事責任的實現(xiàn)和消滅三十三、刑罰及其本質三十四、刑罰觀 (一)刑罰觀的概念和地位 (二)傳統(tǒng)刑罰觀及其缺陷 (三)刑罰觀科學性的評價標準三十五、觀念刑 (一)觀念刑的提出及其含義 (二)觀念刑與傳統(tǒng)刑罰觀辨析 (三)觀念刑是運動的刑罰觀三十六、觀念刑對刑罰珊象的解釋 (一)觀念刑對死刑存廢的完整解釋 (二)觀念刑對量刑制度的解釋比目的刑更加科學合理 (三)觀念刑對行刑制度的解釋比目的刑更加科學且符合實際三十七、刑罰體系及其完善 (一)管制不宜再作為刑罰 (二)沒收財產作為刑罰弊大于利 (三)罰金與短期自由刑的易科制度三十八、刑罰的有限性和非連續(xù)性與量刑均衡 (一)刑罰的有限性與刑事責任的無限性 (二)刑罰的非連續(xù)性與刑事責任的連續(xù)性 (三)量刑均衡是刑責均衡 (四)異責同罰未必是量刑失衡三十九、規(guī)范化量刑的科學性分市斤 (一)規(guī)范化量刑是一種量刑模型 (二)規(guī)范化量刑的諸范疇 (三)量刑情節(jié)與刑罰的關系分析 (四)規(guī)范化量刑的完善四十、量刑制度 (一)累犯 (二)自首 (三)立功 (四)數(shù)罪并罰 (五)緩刑四十一、行刑制度 (一)減刑 (二)假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