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法學理論危機的根源之一在于缺失“法史感”。由于忽視對傳統(tǒng)知識資源的清理整合,我們認識傳統(tǒng)法學的視域和深度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了制約。如何提供規(guī)范認識中歷史的“前結構”?如何在民法的規(guī)范認識與歷史認識之間實施相互嫁接?要想理解現代民法制度,離不開對其進行歷史語義論分析。 本書的目的是探尋中國民法學研究的“歷史化”路徑。歷史梳理應被視為一種理解我們從哪里來、如何被塑造,并思考我們“可能”到哪里去的自省方式。這需要具備中國民法學與西方私法史進行對話的積極姿態(tài)?!皩υ挕钡哪康脑谟跒橹袊穹ǖ摹皻v史性”建構進行準備。 21世紀的中國民法學是繼續(xù)遭遇概念的“歷史崩潰”,還是轉向考證概念的“歷史進化”?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幅民法制度是如何從歷史中發(fā)展出來的全景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