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課 波普爾老師主講“現(xiàn)實的思考”
什么是邏輯學/ 002
異想天開是行不通的/ 004
現(xiàn)實中的答案永遠沒有簡單的/ 008
第二堂課 休謨老師主講“概念”
概念是反應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 014
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特性/ 020
概念的種類劃分標準/ 022
第三堂課 孔德老師主講“概括”
什么是概括/ 026
真實的概括知識是以現(xiàn)實為基礎的/ 028
相對于概括知識,特定知識絕對為真/ 030
人類文明的進步就是科學原則不斷被修正的過程/ 031
第四堂課 古爾德老師主講“過度概括”
思考問題時不要非黑即白/ 036
概括可以,但不要過度概括/ 040
第五堂課 派頓老師主講“定義”
定義不同,結論就不同/ 046
定義是非常重要的/ 049
再精細的規(guī)則也會產生漏洞/ 052
第六堂課 杰文斯老師主講“隱含意義”
每個陳述都有兩個意義——公開意義和隱含意義/ 058
隱含意義能通過精神分析挖掘出來/ 060
隱含信息會告訴你危險在哪里/ 064
第七堂課 弗雷格老師主講“謬誤”
連續(xù)發(fā)生的事物不一定有因果關系/ 068
謬誤面面觀/ 071
奇跡與迷信全是謬誤/ 074
第八堂課 雷曼老師主講“錯誤類比”
錯誤類比是一種思考錯誤/ 080
科學家也是會說蠢話的/ 085
第九堂課 奧卡姆老師主講“片面性思考錯誤”
人類內心的情感往往要強于理性/ 092
情感與習慣往往會讓我們片面揀選/ 098
第十堂課 布里丹老師主講“集體思維”
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數(shù)人手里/ 104
路徑依賴與集體思維/ 111
第十一堂課 羅素老師主講“推理關系與模態(tài)邏輯”
關系的對稱性和傳遞性/ 116
什么是模態(tài)邏輯/ 123
第十二堂課 克里普克老師主講“回避問題”
固定聯(lián)想就是在回避問題/ 128
套套邏輯也是在回避問題/ 132
虛張聲勢的字詞通常也是回避問題的表現(xiàn)/ 134
第十三堂課 胡塞爾老師主講“判斷”
判斷是對認識對象有所判定的思維形式/ 140
判斷有真也有假/ 143
斷定判斷真假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148
第十四堂課 培根老師主講“同一律和矛盾律”
是什么就是什么/ 152
不能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156
自相矛盾在生活中非常常見/ 159
第十五堂課 亞里士多德老師主講“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只有消除判斷中的模糊性,才能更加接近正確與真理/ 164
排中律的作用就是保證思維的明確性/ 169
什么是充足理由律/ 171
第十六堂課 諾依曼老師主講“統(tǒng)一場理論”
只有相關適當?shù)淖C據(jù)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176
生活中的很多敘述都沒有相關性/ 178
相關的證據(jù)是必要的,但并不一定是充分的/ 183
第十七堂課 密爾老師主講“人際溝通中的邏輯語原則”
人際溝通是語言行為/ 188
語境的作用及意義/ 192
第十八堂課 策梅洛老師主講“詐騙”
詐騙屬于邏輯學范疇嗎/ 198
詐騙的六個步驟/ 199
只有經過邏輯思考,才能識破騙子的騙局/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