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全面展示傅雷家風,再現(xiàn)傅氏兄弟成長的家教背景,而“家風”“家教”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做父母”。傅雷夫婦認為,父母擔負“對兒女教導的責任不容旁貸”,是自己的天職;在言傳身教中,把人格教育看做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做次要,并要求全面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為基礎。 具體到傅聰和傅敏的教育,傅雷先生寫道:“我雖未老先衰,身心俱憊,當年每日工作十一小時尚有余力,今則五六小時已感不支;但是‘得英才而教育之’的癡心仍然未改。為了聰與彌拉,不知寫了多少字的中文、英文、法文信,總覺得在世一日,對兒女教導的責任不容旁貸。對敏向少顧問,至今他吃虧不少,但亦限于天資,非人力所能奏效?!睆倪@段話中我們看到,對天賦稟資特異的傅聰,傅雷夫婦是“得英才而教育之”,其“癡心”“顧問”有家書為證;即使如此,父母也是在傅聰十七歲那年“才肯定傅聰可以專攻音樂”的。對“限于天資”的傅敏,傅雷信中吐露:“阿敏我教得太少,心里不免內疚”,但“數(shù)十年的教育……從未放松過”。傅敏十六歲那年想考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繼續(xù)學小提琴,父母沒有同意,認為他是“教書的料”。果然,傅敏大學畢業(yè)后當了中學教師,很快就“教書頗有興趣”,深深體會到“傳授知識比教人容易,如果只教書而不教人的話”,只會淪為“教書匠”。母親信中告訴傅聰:“阿敏居然成長的走正路,這正是我倆教育孩子的目的,我們沒有名利思想,只要做好本門工作就很好了。”如此,兄弟二人分別成為“英才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典范: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從而,傅雷夫婦也成為中國父母的典范。這一切,家書皆詳細實錄,為人父母者可從中領悟“英才教育”和“因材施教”的真諦,擔負起自己的天職。本版家書所選內容最為家常,朱梅馥信達六十余封。家書中傅雷夫婦的“嘮叨”“說教”,生動再現(xiàn)了“父親如山,母親如水”的人物形象,中國父母都是以這種方式傳達對子女關愛和責任的。家書代序“讀家書,想傅雷”由樓適夷先生撰寫,家書中夾雜外文和英法文信由金圣華先生中譯,其與家書中“傅聰家信”之中文簡體字版著作財產權均已全部轉讓我公司,二○一七年不隨傅雷著作權進入公版。自二○一七年始,《傅雷家書》完整著作權由我公司獨家享有,仍受著作權法保護,任何人不得侵犯。 合肥三原圖書出版服務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