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人學,因此民俗是文學的核心因子之一,古代文學中的民俗因子更是解讀古代文學現象的重要切入點。與之相應,古代文學典籍勾勒描繪的人間百態(tài)正是各個時代民俗事像的展演。本專著在揭示傳統(tǒng)風習對文化認同的干預、文學表述在民俗信仰揭橥中的作用、與祭祀民俗相伴隨角色轉換、缺失環(huán)境中凸顯的人格完美、群體俗信經歷的視角騰挪等古代文學與民俗現象扭結互動構成的俗民展演平臺基礎上,描述了周秦文學風范中的民俗展演。而全書的視點聚焦在生活民俗、社會民俗、生產民俗、信仰民俗、游藝民俗等在巫文化時代文學以來的各種展演方式,比如巫覡風流的浪漫、附庸風雅的鮮活、稼穡風情的厚重、太岳風姿的流轉搖曳、瀟湘風韻的飄渺婀娜等等。從而在民俗展演方式與意義探究的論說中,對特色審美趨向與共同價值取向、世俗創(chuàng)作手法與浪漫意象塑造、文學品味提升與社會價值定位等古代文學領域的諸多理論問題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文學的鮮活生命力展示和民俗的亙古結晶體激活,其解讀效應自然是人類化石富礦的靈動解碼還原,作者寫作本書的追求,是希望讀者在歡愉的心情中實現情感尋根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