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銅墨盒,盛行于清末民國的文房用具,用于儲放墨汁,供毛筆蘸用,因盒體用銅制作、盒面鐫刻精美文字圖案而得名。它誕生于清嘉慶、道光年間,作為文人案頭的必備之物,曾替代硯臺近百年。由于硬筆的普及,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退出歷史舞臺,被稱作“最后的文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民間收藏活動復興,人們開始集藏刻銅墨盒,現已成為新興藏項中的熱門,倍受知識階層人士的青睞與追捧,收藏者、研究者與日俱增。《歡天喜地》是刻銅墨盒專題藏品的一部研究作,集中展示了刻銅嬰戲的獨特魅力,系統闡述了銅墨盒上嬰戲圖的歷史由來、民俗寓意、藝術風格和工藝價值,填補了我國民俗文化和工藝美術研究沒有刻銅嬰戲圖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