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子,名況,又稱“茍卿”“孫卿”或“孫卿子”,戰(zhàn)國后期趙國人,生卒年不詳,活動年份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間。根據《史記·孟子茍卿列傳》記載,茍子在五十歲的時候才來到齊國的稷下學宮游說講學(有學者認為“五十”應為“十五”之誤),在齊襄王(公元前283年-前265年在位)時,茍子已是年紀大、資歷深的學者,曾先后三次擔任“祭酒”(古代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后來茍子遭人誹謗,離開齊國來到楚國,楚令尹春申君任用他做蘭陵令。公元前238年,楚國發(fā)生內亂,春申君被殺,茍子被罷官,便安家蘭陵。茍子憎恨亂世的黑暗政治,目睹君主不通曉治國之道卻被巫祝所迷惑、相信吉兇的預兆,鄙陋的儒生拘泥于小節(jié),莊周一派狡猾多辯、傷風敗俗等現實景象,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的成敗得失,撰述了幾萬字的文章便辭世了,死后葬于蘭陵。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和秦相李斯都是茍子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