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礦山地質學
第一章 礦區(qū)及礦床地質
第一節(jié) 地質年代、地層層序和地層接觸關系
第二節(jié) 地層的巖性和含礦特征及沉積礦床的成礦年代和標志層
第三節(jié) 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
第四節(jié) 巖漿巖的性質和種類、結構和構造
第五節(jié) 巖漿侵入體的特征及其技術處理
第六節(jié) 變質作用和變質巖
第七節(jié) 礦體(層)特征及其表述方法
第八節(jié) 礦石的工業(yè)分析、物理和化學性質
第九節(jié) 三帶分布及變化規(guī)律
第十節(jié) 煤層頂底板穩(wěn)定性的表述內容與方法
第十一節(jié) 礦床的成因類型及控礦因素
第二章 礦床水文地質
第一節(jié) 區(qū)域水文地質
第二節(jié) 巖石的水理性質
第三節(jié) 礦床的充水因素
第四節(jié) 礦坑涌水量的影響因素和預測方法
第五節(jié) 礦床疏干的主要方法和設備
第三章 礦區(qū)工程地質
第一節(jié) 土的工程地質性質
第二節(jié) 巖石和巖體的工程地質性質
第三節(jié) 結構面特征及其對巖體性質的影響
第四節(jié) 影響巖體穩(wěn)定性的因素
第五節(jié) 礦山環(huán)境地質調查
第六節(jié) 巖土風化層的特性
第七節(jié) 礦山工程地質調查
第八節(jié) 礦山工程地質問題
第二篇 巖體力學與巖土工程
第一章 巖體的物理力學性質
第一節(jié) 巖石和巖體特征
第二節(jié) 巖石的基本物理性質
第三節(jié) 巖石的強度特征
第四節(jié) 巖石的應力應變特性和流變特性
第五節(jié) 巖石強度理論
第六節(jié) 巖石的破壞準則
第七節(jié) 巖石與巖體的差異及巖體的工程分類
第八節(jié) 巖體的物理力學性質
第九節(jié) 巖體結構面的統計方法及結構面的抗剪強度
第二章 巖體結構體的應力狀態(tài)
第一節(jié) 巖體內的原始應力場和構造應力場及其測試方法
第二節(jié) 地應力和應變測試
第三節(jié) 井巷、硐室和采場等周圍的應力分布特征
第四節(jié) 礦山壓力計算和控制方法
第三章 巖體結構體的穩(wěn)定性
第一節(jié) 硐室圍巖穩(wěn)定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jié) 圍巖分類及支護類型的設計方法
第三節(jié) 太沙基理論及支護與圍巖的相互作用
第四節(jié) 上覆巖層移動規(guī)律及特征
第五節(jié) 采空區(qū)處理措施
第六節(jié) 巖體爆破技術
第七節(jié) 沖擊地壓機理、預測技術及控制方法
第八節(jié) 煤與瓦斯突出的機理、預測技術及控制方法
第九節(jié) 邊坡穩(wěn)定監(jiān)測與滑坡預報
第十節(jié) 巖土工程中的物理模擬
第十一節(jié) 巖土工程中的數值模擬
第十二節(jié) 地面巖體位移監(jiān)測
第十三節(jié) 。頂板災害類型及防治方法
第三篇 礦山安全學
第一章 事故發(fā)生與預防
第一節(jié) 事故的因果連鎖論和能量意外釋放論
第二節(jié) 礦山事故中的人失誤
第三節(jié) 系統可靠性及提高系統可靠性的途徑
第四節(jié) 人、機、環(huán)境的匹配原則
第二章 系統安全分析與評價
第一節(jié) 系統安全分析的方法
第二節(jié) 系統危險性評價的方法
第三節(jié) 事故樹分析評價
第四節(jié) 重要度分析
第三章 礦山危險源及其控制
第一節(jié) 礦山危險源及其類別
第二節(jié) 礦山安全技術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jié) 礦井空氣主要成分的質量標準和有害氣體的最高允許濃度
第四節(jié) 卡他度及采掘勞動適宜的卡他度
第五節(jié) 礦井空氣中的主要物理參數
第六節(jié) 井巷通風阻力
第七節(jié) 礦山墜落事故及其預防
第八節(jié) 礦山機械傷害事故及其預防
第九節(jié) 礦山電器傷害事故及其預防
第十節(jié) 礦井瓦斯組成和瓦斯爆炸的危害及主要參數
第十一節(jié) 礦井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的基本類型及其危害
第十二節(jié) 礦塵的分類、性質、計量標準及其危害
第十三節(jié) 煤塵等礦塵爆炸的機理及特征
第十四節(jié) 礦井水災的特點、地面及井下防治水
第十五節(jié) 頂板事故的基本類型及其預防
第十六節(jié) 沖擊礦壓巖的危害及其特征
第十七節(jié) 礦山救護、礦工自救和現場急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