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38.00
作 者: | 閆伊默 著 |
出版社: | 知識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叢編項: | |
標 簽: | 社會科學 新聞出版 |
ISBN: | 9787513027885 | 出版時間: | 2014-07-01 | 包裝: | 平裝 |
開本: | 異16開 | 頁數: | 176 | 字數: |
本文主要就“儀式傳播與認同”這一主題進行了初步研究,力求能夠探明“儀式傳播”作為一種機制在認同中的運作模式、功能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本文主要內容摘要如下:第1章:緒論。緒論主要對論文的選題緣由、選題的意義、論文相關研究現狀以及論文研究方法進行了交代,以為本研究奠定一個研究基礎和理論框架。本研究選題緣由有二:一是有感于現代社會的認同遭遇困境;二是受到美國傳播學者凱瑞“傳播的儀式觀”理論的觸發(fā)。鑒于此,本研究嘗試將二者結合起來,從儀式傳播是認同形成和實現的重要機制的角度對其展開探討。通過對現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發(fā)現儀式傳播這一研究領域總體上成果不多、也不系統,有待進一步深化。因此,本研究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義,并且由于關涉到現代社會的認同以及當下的媒介操作,從而使得本研究也具有相當的實踐意義。第2章:儀式傳播與認同。該章對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領域進行了嘗試性的界定。在對儀式理論的回顧和梳理中,從傳播學的角度,本文強調了儀式的遍在性、表演性和象征性。儀式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和傳播之間的同一性,也為本研究的成立提供了理論支撐。在借鑒凱瑞“儀式的傳播觀”基礎上,本文認為“儀式傳播”總體上包括儀式本身作為傳播(從信息“傳遞”的角度看)和儀式化傳播(從信息“共享”并具備儀式特性的角度看)兩類行為。就前者而言,儀式是一種典型的傳播活動;就后者而言在人類傳播活動中無論在哪一個層面都存在著大量的儀式化傳播現象。由此,二者構成了本研究的論域。第3章:日常生活中的儀式傳播與自我認同。本章實際上是從人際傳播層面來探討儀式傳播與自我認同之間的關系的。本章首先對自我認同概念進行了哲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追溯和探討,在此基礎上認為傳播是自我認同形成的基礎或機制。本章還特別強調了人際傳播的本質是——“我——你”傳播。人際傳播中存在著大量的儀式,這些儀式既是典型的傳遞意義上的傳播活動,又是儀式意義上的傳播活動,正是在人們日常的儀式互動中,人們尋求著自我認同。最后,本章以“禮物”這種儀式為例考察了人們是怎樣在禮物交換中謀求自我認同的。禮物交換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物質的實用性,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交換雙方之間對某種意義的共享,在這種共享中人們尋求著自我認同。盡管禮物交換中蘊含著特定的權力關系,但權力本身也是自我認同特定向度的表現。第4章:儀式傳播與集體認同。本章是從組織傳播層面對儀式與集體認同之間關系的探討。本章首先回顧了現有的組織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強調了傳播視角下的組織觀。本章還對集體認同與自我認同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強調了集體認同的中觀層面。隨后對組織儀式的類型進行了總結,認為在組織中存在著溝通儀式、獎懲儀式、工作儀式、管理儀式、慶典儀式等儀式類型。最后,本章對組織會議這種儀式進行了儀式分析,并研究了組織儀式對集體認同的實現所具有的功能。第5章:儀式傳播與社會認同。本章是從大眾傳播層面對儀式傳播與社會認同之間關系的探討。社會認同是認同的宏觀層面,與自我認同密不可分。尤其在現代性背景下,社會認同遭遇了嚴重的危機。社會認同危機突出表現在為:意義的虛無、價值的衰落、道德的淪喪、身份的模糊等方面。社會認同危機的根源在于現代性所帶來的后果,是一種“生存不確定性”的焦慮。本章還探討了大眾傳播的儀式化,它包括大眾傳媒對儀式事件的報道和大眾傳播本身的儀式化。最后,本章通過對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這一典型的“通過儀式”以及大眾媒介對其進行的儀式化傳播探討了儀式傳播與社會認同之間的關系。在儀式的狂歡中,盡管其間夾雜著權力、沖突、矛盾,但其中社會認同的暫時實現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第6章:結語。結語是全文的總結或結論,概括了本研究的基本內容和結論,并對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后續(xù)研究進行了展望。傳播是認同實現的重要機制,尤其是儀式傳播借助儀式的原型力量更是強化了這種機制的功能。在全球化的今天,面臨認同所遭遇的嚴重危機,充分重視儀式的緩和、調解、撫慰功能來應對這種認同困境,無論是對社會個體還是對整個民族、國家,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閆伊默,男,1979年10月生;2009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師從我國著名新聞傳播學者陳力丹先生進行傳播學研究,獲博士學位;2007年以第二作者身份出版《傳播學綱要》,獲得北京高校精品教材獎,至今已5次印刷;現為河南日報記者,從事深度報道工作。
前?言 i
第1章?緒?論 1
1.1?選題緣由 2
1.1.1?現代社會的認同境遇 2
1.1.2?美國傳播學者凱瑞“傳播儀式觀”的啟發(fā) 5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7
1.2.1?國內研究現狀 7
1.2.2?國外研究現狀 10
1.3?儀式傳播與認同研究的意義 12
1.3.1?儀式傳播與認同研究的理論意義 12
1.3.2?儀式傳播與認同研究的現實意義 15
1.4?研究方法 18
第2章?儀式傳播與認同 21
2.1?儀式理論檢視 21
2.1.1?幾種有關“儀式”的表述 21
2.1.2?儀式的主要特征 25
2.1.3?儀式的功能 32
2.2?儀式傳播及其論域 35
2.2.1?有關“傳播”的一般性考察 35
2.2.2?作為傳播的儀式 37
2.2.3?作為儀式的傳播 40
2.3?作為認同機制的傳播 44
第3章?儀式傳播與自我認同 48
3.1?自我認同 48
3.1.1?“自我”概說 48
3.1.2?自我認同的形成有賴于傳播 54
3.2?人際傳播中的儀式 57
3.2.1?人際傳播 57
3.2.2?人際傳播作為儀式的理論表述 66
3.2.3?人際傳播中的儀式 67
3.3?人際傳播中的儀式與自我認同——以“禮物”為例 71
3.3.1?作為儀式的“禮物” 71
3.3.2?在“禮物”中實現自我認同 74
第4章?儀式傳播與集體認同 78
4.1?組織與傳播 78
4.1.1?組織及組織研究的視角 79
4.1.2?組織傳播:傳播視角下的組織觀 84
4.2?組織中的儀式 90
4.2.1?組織儀式 90
4.2.2?組織儀式的類型 93
4.3?儀式傳播與集體認同 96
4.3.1?集體認同與組織認同 96
4.3.2?儀式傳播與集體認同——以現代組織會議為例 99
第5章?儀式傳播與社會認同 109
5.1?現代性與社會認同 109
5.1.1?現代性語境 110
5.1.2?現代性語境下的社會認同 114
5.2?儀式化的大眾傳播 118
5.2.1?大眾媒介呈現的儀式 118
5.2.2?大眾傳播的儀式化 123
5.3?儀式傳播與社會認同——以央視春節(jié)聯歡晚會為例 136
5.3.1?人類學“通過儀式” 136
5.3.2?央視春節(jié)聯歡晚會的儀式性分析 139
5.3.3?央視春節(jié)聯歡晚會中的認同 143
第6章?結?語 149
參考文獻 151
后?記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