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大凡新聞傳播學的理論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研究者出于自己的興趣,或者是為解決當下新聞傳播業(yè)界亟須解決的問題,就一個方面或一些方面的議題進行針對性很強的、帶有應用或應對性質的研究。最近幾個月,為編撰出版2013年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最新報告,我和選修我執(zhí)教的《新聞傳播學前沿》課的博士研究生,一共檢索了發(fā)表于2012年各新聞學術期刊和高校學報上的14000多篇論文,這些論文及它們的作者的興趣,大多在新聞傳播學應用層面的研究上。另一類研究,則屬于基礎性理論研究。從事這類研究的研究者,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基礎性理論問題,比如新聞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新聞生產的運行特征、新聞傳播的心理機制等等,深入進去,沉下心來,就概念界定、原理闡釋、方針沿革、實踐描述一一展開詳盡的、學理的、基礎性層面的理論研究。作這類研究的,這些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楊保軍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自2001年以來,他先后出版了《新聞事實論》(2001)、《新聞價值論》(2003)、《新聞真實論》(2005)、《新聞活動論》(2005)、《新聞精神論》(2007)、《新聞本體論》(2008)、《新聞道德論》(2010)。新近撰寫完成的《新聞觀念論》也即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推出。
近幾年,研究“媒介文化”者多于“新聞文化”。僅從引進版圖書看,有關媒介文化的著作就有尼克·史蒂文森的《認識媒介文化》、吉見俊哉的《媒介文化論》、比格納的《后現(xiàn)代媒介文化》、凱爾納的《媒體文化》、布朗的《媒介文化中的罪與法》等,國內學者撰寫的相關著作數(shù)量則更多。究其原因大概是,媒介文化不僅可以輕松搭上“新媒介”、“新新媒介”的“便車”,與當下的學界熱點問題進行勾連,更為重要的是,它更能輕松地借助文學、哲學、社會學甚至政治學、心理學、法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說媒介自己的話。反觀學界對新聞文化的研究,則不免生意興闌珊之感。國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xù)有劉智、方延明、駱冬青、高金萍等人所寫的總共六七本著作出版,我自己在《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中也專門對此作了分析。近幾年來,相關的專門研究已很難見到。相比國內對新聞文化研究日漸沉寂的狀況,國外的新聞文化研究卻有日漸興起之勢。專門性的研究著作有英國人斯圖亞特·艾倫的《新聞文化》(目前已出版至第三版)、美國學者Dan A. Berkowitz主編的《新聞的文化意義》、Paschal Preston主編的《做新聞:歐洲的新聞業(yè)與新聞文化》等,而高質量的相關研究性論文近百篇,多刊發(fā)于歐美新聞傳播學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術期刊。在這種中冷西熱的狀況下,姜華在20世紀80年代的熱潮退卻后,重新研究新聞文化是值得稱道的。
《新聞文化的現(xiàn)代詮釋》在借鑒以上成果的基礎上,確立了自己的研究視角。依照馬林諾夫斯基、梁漱溟等中西方學者的觀點,文化可分為物質、制度和觀念三個層次,姜華在進行自己的研究時,沒有面面俱到地談新聞文化,他只將文化的觀念層面拎出來,進行基本上是純理性的考察與分析。在研究中,他提出了新聞文化的概念:“新聞文化是新聞活動主體在新聞活動中創(chuàng)造或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指向?!笨紤]到“不同時代學者有關新聞活動的思想和觀念直接或間接改變了新聞業(yè)及新聞活動主體日常新聞實踐的樣貌”,這些人的相關思想也在他的討論范圍中。在姜華看來,他所論證的新聞文化有三個特點:第一,“著眼于價值觀層面”;第二,“既超越‘媒體—社會’二元對立模式,又不僅僅探討新聞產品,而是著眼于整個新聞業(yè)”;第三,“打通‘內部’(新聞業(yè))與‘外部’(社會)之間的藩籬,將新聞業(yè)放入社會整體之中考察其新聞文化”。在這樣的理念之下,他將自由主義、消費主義、民主主義、民粹主義等四個在歷史上和當代對新聞實踐產生重要影響的社會思潮作為研究線索,將社會的思潮與新聞的文化進行“對接”,不僅使論文具有了較為堅實的理論支撐,也使研究富有現(xiàn)實感和針對性。接著,姜華從“自由主義思潮與新聞自由”、“自由的變異:新聞消費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影響”、“精英民主與新聞專業(yè)主義”、“參與式民主與公共新聞、公民新聞”、“民主的變異:民粹思潮與新聞民粹主義”等幾個方面展開詳細討論和辨析。在他看來,“新聞自由是新聞民主的基礎,同時變異的新聞自由又是新聞消費主義興起的肇因;新聞業(yè)本身諸多理念體現(xiàn)了新聞民主,而新聞文化民主觀的變異又導致新聞民粹主義的風行”。論文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分析,基本上勾勒出價值觀層面的新聞文化的成因、特征及其演變。讀者從中不難看出,姜華對新聞文化中的復雜現(xiàn)象是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的,對于有利于新聞業(yè)發(fā)展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新聞理念,他力圖詳加論證,充分肯定其價值;對于變異的新聞觀念,他則想方設法弄清其來龍去脈,希望引起人們的警惕。正是出于這樣的動機,在余論中,他提出“建構一種自由與公平的新聞文化”的設想,并論證了建構這種新聞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對當代新聞業(yè)的發(fā)展無疑是有意義的。
當然,由于寫作時間短,有些問題尚需深入思考。例如,在論述四種思潮影響下的新聞文化時,作者有意無意地將某一種思潮與某一國家或者地區(qū)對應起來(雖然作者在導論中對此作了說明,說是出于論述方便的考慮),這是不是很合理?此外,論文層次雖然較為清晰,但是各章 之間的聯(lián)系呈現(xiàn)得不夠緊密,這使論文在整體結構上顯得有點兒松散。最后我還想指出,姜華這部博士論文的語言是不錯的,不僅寫得清楚、準確,文筆還生動和優(yōu)美。理論文章 能寫到這種程度,是不容易的。
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姜華博士的學位論文《新聞文化的現(xiàn)代詮釋》,作者從事的研究也可歸入基礎性理論研究。2010年秋天,姜華開始攻讀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紤]到他平時喜歡讀書,特別是酷愛社會文化一類的著作,買了許多,閱讀得更多,而且勤于思索,編過好幾本文化味濃郁的小冊子,我希望他圍繞新聞文化多作些研究,多作些思考。最后,師生決定以社會思潮和新聞文化,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在我的印象中,他這個北方漢子有著南方人的性格,心思細膩,做事認真,甚至有時候還顯得有些拘謹;同時北方人待人誠懇、胸無城府的性格也表現(xiàn)得很充分。攻讀博士學位的三年里,除學習壓力之外,他還要面對忙碌繁雜的編務工作。開始時,我擔心他能否如期完成學業(yè)。轉眼間,三年過去了,他不僅按時畢業(yè),而且很快將論文重新修改并付梓出版,作為導師,我很欣慰,也替他感到高興。姜華性格安靜,尤喜讀書,發(fā)表了不少質量不錯的論文,衷心祝愿他能取得更多的學術成果。
是為序。
童兵
癸巳年初秋于上海文化佳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