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畫學家、畫家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指出:“國朝畫法,廉州(王鑒)、石谷(王翠)為一宗,奉常祖孫(王時敏和王原祁)為一宗。廉州匠心渲染,格無不備;奉常祖孫獨以大癡(黃公望)一派為法。兩宗設教宇內,法嗣蕃衍,至今不變宗風。”后人遂將王時敏、王原祁及其傳人稱為“婁東畫派”,將王鑒、王翚及其傳人稱為“虞山畫派”,構成了畫史上的“四王”。他們共同繼承與發(fā)揚了傳統(tǒng)文人畫精髓,在筆墨的經營與整合中,開拓了新的境界,是清初繪畫藝術的重要代表。
被譽為“后學津梁”的王鑒,不僅得董其昌嫡傳,且能自出新意,倡導兼融南北二宗,形成了鮮明的自身特色。弟子王暈在其親授之下,轉益多師,形成“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的畫學理念。王犟功力全面、畫藝超絕,成為當時飲譽南北的“畫圣”,而二人傳派也可謂精英輩出,蔚為大觀,其流風影響所及,至今未為消歇。
上海博物館珍藏“四王”畫作數(shù)量豐富,且多為四人代表名作,此次“虞山畫派書畫精品展”是繼“婁東面派書畫精品展”之后的完璧之展,展覽展出百多幅王鑒、王暈及其傳派的各期作品,使觀眾可以極好地了解虞山畫派的風格特色與藝術成就。也有助于公眾與學術界對“四王”總體的藝術成就與深遠影響,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認識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