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描寫中國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在文學成就上受到后世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贊許。清初人金圣嘆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與《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其藝術成就,突出地表現(xiàn)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書厚重的歷史主題,主要是通過對其中英雄的歌頌和對斗爭的描寫逐漸展現(xiàn)出來的。《水滸傳》塑造的百余位英雄好漢,性格迥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小說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宋代說書技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三十六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采納作為創(chuàng)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應當是說的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
現(xiàn)今流傳的《水滸傳》有簡本繁本之分,其作者亦有多種不同說法。
簡本《水滸傳》文字簡略,少有細節(jié)描寫,文字比較粗略,卻比繁本多出平田虎、平王慶兩大情節(jié)。簡本一向不大流行。繁本描繪故事情節(jié)細致生動,人物刻畫精彩傳神,文學性較強,在大聚義以后又有征遼、平方臘等情節(jié)。繁本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兩種。
此外又有金圣嘆據(jù)繁本刪節(jié)、潤色而成的七十回,他將原一百回的第一回作為楔子,正文七十回,所以七十回的本也可以稱為七十一回本。這個本子只到大聚義為止,然后讓盧俊義做了一個一百零八將全部被俘的噩夢。金圣嘆本在客觀上保留了《水滸傳》的精華部分,經他潤飾過的文字可讀性更強,流傳甚廣。
關于《水滸傳》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除目前廣泛認可的作者為施耐庵外,歷史上還有其他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勛托名說、宋人說等。還有一種主要的觀點認為《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著,后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另一種稍微不同的觀點是說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此說最早見于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并不是施耐庵或者某一位作者創(chuàng)作而成的,而是施耐庵或其他作者參考、借鑒和吸收了史籍、歷史筆記、一些完整的短篇小說或是戲曲作品中的某些精彩片段,集結而成的小說。然而無論是借鑒參考,還是摘錄潤色,都不可否認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加工。
對于《水滸傳》的思想傾向歷來有不同看法。一方面,以明代李贄為代表的文學家認為,《水滸傳》表現(xiàn)的是一種忠義思想,梁山好漢俠肝義膽劫富濟貧。另外一種則是以明朝左懋第為代表的文學家,認為《水滸傳》是寫給強盜看的書,會教壞了百姓。如果《水滸傳》中所傳達的思想泛濫的話,必定會造成世風日下的不堪后果,因此建議朝廷禁止刊印傳看《水滸傳》。當時的朝廷接受了左懋第的建議,將全國各地的《水滸傳》統(tǒng)一收繳。當然,這一思想雖然有些偏激,但還得到了一位頗有威望的文學家的支持,這就是金圣嘆。正是這個原因,在他批改《水滸傳》時,才會刪掉了七十回以后的內容。
《線裝藏書館:水滸傳(套裝1-4卷)》參考了多種不同資料。重新整理出版《線裝藏書館:水滸傳(套裝1-4卷)》,最主要的就是想為鐘愛《水滸傳》的讀者提供一個研究古本《水滸傳》的機會,同時,也可以讓古代《水滸傳》的優(yōu)秀刻本,得到更多的關注。最后,希望讀者閱讀這本用心整理的《水滸傳》之時,會有一種全新的閱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