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記載,西漢之時宮廷中有乞巧風俗,東漢之時民間已有乞巧風俗,但關于乞巧歌的記載,史料缺乏。甘肅省西和縣、禮縣地處西漢水上游,為秦人發(fā)祥之地,自古有乞巧風俗,而且持續(xù)七天八夜,過去參加者限于未婚少女。姑娘們在舞蹈的同時唱乞巧歌。每個時期的乞巧歌既有前代流傳下來的,也有新編的,是少女的心聲。隴南學者趙子賢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在學生的協(xié)助下搜集、編成《乞巧歌》一書,分《風》《雅》《頌》三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抄本形式流傳于隴南一帶。二〇〇七年西和縣被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xiāng)”,二〇〇八年西和乞巧節(jié)被國務院補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書曾以線裝書形式加以印行,引起民俗學家與民間文學研究者的重視。趙逵夫校注的《西和乞巧歌》今用簡體橫排的形式,并作了必要的注。書后附有子賢先生早年學生姜銳老師九十一歲時所作回憶錄和先生長子、女兒所寫回憶錄,并附有中央民族大學、復旦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陜西師范大學、天水師范學院等單位一些教授、學者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