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以來,西方稱它為上帝;法國大革命之后,“絕對”以“民族”的形式,然后以“階級”或“種族”的形式被帶到塵世。今天,在這些宗教和政治的形式中仍然不想放棄“絕對”的人還有很多。近代三位偉大的詩人王爾德、里爾克、茨維塔耶娃把“絕對”置于他們人生的中心。他們不僅僅滿足于創(chuàng)作出令人難忘的藝術作品,他們更要以他們本身的生命去達至唯美和完美。然而,這導致了悲劇性的后果,為什么呢?托多羅夫通過閱讀王爾德、里爾克、茨維塔耶娃生前和友人的通信,梳理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尋“絕對”的生命軌跡,對詩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的質詢。三位詩人力圖達到無限與崇高,他們的道路各不相同,卻都以悲劇告終:王爾德墮落,里爾克抑郁,茨維塔耶娃自殺。他們的絕對追求成就了深刻完美的作品,但他們具體有限的人生卻充滿辛酸與不幸。托多羅夫在力求理解詩人命運、為我們全面展現他們形象的同時,也對生活的藝術作了一番思索。作者試圖激發(fā)我們去思考:在有限的、相對的世界里,一個美麗又感覺豐富的生命其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