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視野下的新青年新文化——2013年中國青年亞文化研究論略馬中紅
青年亞文化研究的專題化
青年亞文化的文化表達和文化權力
非主流語言: 青年亞文化抵抗與娛樂的雙重變奏
多元性別關系的媒介呈現(xiàn)與文化實踐
新生代農民工: 身份焦慮與身份認同
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文選
青年亞文化與當代社會思潮李修建等
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 表征與透視胡疆鋒
一、 亞文化: 界定及辨析
二、 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 生態(tài)、功能和未來
三、 關于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思考
新媒介與青年的文化表達和文化權力馬中紅陳霖曾一果
青年亞文化的新文化特質
新媒介技術對青年亞文化的深度影響
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的權力建構
表達與被表達——“90后”代際話語權的思考金定海
一、 失語的“90后”
二、 代際: 沖突與對話
三、 表達與被表達
四、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媒體環(huán)境塑造“90后”個性
五、 總結
新媒介時代青年亞文化的倫理沖突及其建設性資源陳霖
一、 “壞孩子”與道德恐慌
二、 自由的價值沖突
三、 倫理資源: 對主流文化的貢獻
從網絡亞文化到共用能指——屌絲文化研究林品
一、 “屌絲”的詞源: 自我降格的網絡亞文化
二、 “屌絲”的敘事: 權力結構的封閉循環(huán)
三、 “屌絲”的播散: 主體中空的共用能指
去中心化: 后現(xiàn)代性與媒介革新下的流行語甘蒞豪
一、 “斜眼”隱喻的重新闡釋
二、 社會系統(tǒng)和精神世界的去中心化
三、 流行語與社會趨勢的共變
四、 結語
流行語: 民間表述與社會記憶——2008—2011年網絡流行語的價值分析李明潔
一、 網絡流行語: 多樣化空間中的民間表述
二、 社會記憶: 流行語對于認知情感的型塑
三、 當代“國風”: “小敘事”里的反諷與自啟蒙
新詞新語: 在破壞中建構亞文化語言的“小時代”馬中紅
網絡空間: 新詞新語的良田沃土
混雜: 網絡用語的亞文化風格
區(qū)隔: 網絡用語的多重意義
在娛樂中抵抗,在抵抗中娛樂
網絡趣緣群體的基本特征與傳播模式研究——基于6個典型網絡趣緣群體的實證分析羅自文
一、 網絡趣緣群體的界定與分類
二、 研究設計與研究過程
三、 網絡趣緣群體的基本特征
四、 網絡趣緣群體的傳播模式
五、 結論
新生代農民工的同鄉(xiāng)社會網絡特征分析——基于“SZ人在北京”
QQ群組的虛擬民族志研究高崇楊伯溆
一、 引言
二、 已有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
四、 新生代農民工的同鄉(xiāng)社會網絡特征
五、 結語
消費視野下新生代農民工階層固化的表現(xiàn)及危機侯玲
一、 宏觀社會結構中消費資源配置不均衡,加劇了新生代農民工階層固化
二、 新生代農民工內部消費層次化明顯,整體精神生活分化并解構,從而在新一輪的境況上進一步固化了其階層地位
三、 日常消費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消費取向和行為使其成長性空間狹窄化,難以通過自身努力突破階層固化的“瓶頸”
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認同建構與炫耀性消費的
悖反性思考金曉彤崔宏靜
一、 相關理論綜述
二、 新生代農民工炫耀性消費行為的闡釋
三、 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認同建構中的悖論
四、 結論
臺灣青春電影中的酷兒性丁方舟
一、 酷兒、酷兒理論與酷兒性
二、 社會歷史語境
三、 《藍色大門》和《盛夏光年》中的酷兒性
四、 酷兒性解讀與酷兒化受眾
五、 討論和結論
確認、反思與協(xié)商: 網絡社區(qū)中的同性戀身份認同——一個個案考察佘文斌
一、 在線聯(lián)結與自我的確認
二、 文化位置的反思與身份的訴求
三、 傳播傾向與身份的協(xié)商
四、 結語
后亞文化與流行音樂生產陳彤旭
一、 新的音樂文本生產方式
二、 新的音樂視覺生產方式
三、 新的音樂明星生產方式
四、 后亞文化語境下流行音樂的回歸
青年亞文化研究工作坊
探尋中國青年研究的新路徑——“城市新移民的崛起”課題組的研究記錄與思考廉思
一、 抽樣精度與調查資源間的妥協(xié)
二、 嚴謹學術與豐滿社會間的平衡
三、 價值中立與媒體宣傳間的調適
境外青年亞文化研究傳真
美國學界近年來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述評陳一王婷婷
一、 美國學界相關研究的新進展
二、 亞文化,后亞文化?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
三、 美國學界亞文化研究的啟示
青年亞文化研究信息與資料
2013年青年亞文化研究著作述評陳霖
一、 理論: 經典依然回響
二、 現(xiàn)象: 音樂和性別作為焦點
三、 相關: 交叉地帶的活力
2013年亞文化現(xiàn)象掃描顧亦周
土豪,我們做朋友吧!
網絡作家異軍突起
縮略語與“卒章顯志”
AV女優(yōu)走紅大陸
《小時代》: “90后”不需要昨天
內涵圖: 雷鋒符號的戲仿與借用
青年亞文化年度熱詞分析鮑鯧
中國大陸青年亞文化大事記(2013)齊晶晶聞亦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