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語言,社會的舞動(阿城)
自序:我乃侏儒,它是富礦
編一 禮語·咒詞·官腔·黑話
語言,活著的歷史
語言,民族特征的寫照
方塊字——中國文化的脊梁
語言的強制力
語言,中華民族的審美主弦
語言社會學的視角
“吃了嗎”——民以食為天
“好天氣”——可望發(fā)揚的遺俗
“誰?我!”——封閉的社會
兄弟伯叔——人倫之秩序
“哥兒們”——關系之網
“先生”-“同志”-“師傅”——鄙俗化過程
學術著作中的“先生”——真理面前的不平等
“老張”與“小張”——老人的統治
“張老”——勢利的恭維
“愛人”和“氣管炎”——稱謂變革與婦女解放
“長”字滿天飛——官本位的社會
“爺”的變遷
“棒”——性崇拜之痕跡
“他媽的”——移情的心態(tài)
“撐的”——餓人的文化
“新鮮”——保守社會中的咒詞
“革命”——現狀的守護神
“紅”與“黑”——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
“砸爛狗頭”——“文革體”語言
“勞逸結合”——為尊者諱
隱語大泛濫
民 謠
“沙發(fā)”、“干部”、“胡蘿卜”——外來文化的印記
編二 粗口·俗話·聯語·兒歌
商標與人名
儀式語言
溝通與誤解——語言是雙刃劍
保護方言
關防暴客來
“牛逼”不是京罵
朗誦的用場
語言產生之猜想
語言是本能
“被”字聲中聽驚雷
“恪”字后面的俗人心理
諺語——各說其理
兒歌——玩之天性
聯語——禮之上品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