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雖早已為國人所熟知,但國人習慣于以傳統(tǒng)思維來認識和理解體育其事,而體育卻并非中國固有的文化樣式,這就難免產生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對此,并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而這也是制約中國體育健康發(fā)展的巨大思想障礙。本書以本人的博士論文為基底,探究的是國人對體育的認識過程,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體育思想的演化中。本書以百年來國內出版的體育教科書和體育專著為研究素材,以考查其立論基礎為切入點,提煉蘊含其中的體育思想并梳理其相應的演化脈絡,通過深入解析各色體育思想,期望對中國體育有更真切的認識。只有認清自身問題,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使中國體育健康發(fā)展。 本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就是對本研究的相關問題所作的必要交代,包括研究的目的意義、研究的思路方法、相關概念的界定等。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考查中小學體育教科書、體育專業(yè)教科書及體育專著的立論基礎,梳理其中的體育思想根源。這是本書的主體部分。在考查中小學體育教科書時,我們特別關注當時的體育課程標準或體育教學大綱,因為這些都是編寫教科書的指導思想。在考查體育專業(yè)教科書之前,我們對體育理論的核心部分進行了仔細分辨,明確了以體育基本理論作為主要考查內容的原則,將其分為體育教學、運動訓練、體育思辨等三大領域。相對教科書的單調,體育專著的思想性更為豐富,我們仍主要考查體育基本理論教科書,再增添了體育史學領域作為必要的補充,著重考查官學體系之外的,尤其是那些獨具思想內涵的學術著作。通過對比可知,體育思想的學術力作不在官學體系,而存于那些獨立思考的自由著述之中。 第五章是對中國體育的基本認識。借助李澤厚的實用理性之說,本書認為國人歷來樂于接受外來事物,更習慣于用傳統(tǒng)文化來改造外來事物,而注重實用實際就是基本理念,體育在中國也是如此,不是政治工具就是保健手段,實用體育是中國體育的最大特色,而這也恰好是中國體育的根本局限。體育本是完全超脫實用的形式化競爭,有其公平競爭、不斷超越的精神理念,這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沒有的。第六章是對體育思想演化脈絡的梳理.基本思路是,從宏觀和具體兩大層面,分別對體育思想和體育教學思想、運動訓練思想的演化脈絡進行歸納整理。體育思想演化的基本圖景由本土體育觀與西化體育觀的不斷博弈而構成,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對立。主流體育思想無不是將體育視為達到各種目的的手段,而獨立于官學之外,既不為政治折腰又不為保健束縛、完全超脫實用的體育思想,非強化體能思想莫屬,具有明顯的“民間之學”特征。體育教學思想的演化路徑由體質論和技能論的矛盾運作構成,也是體育思想的對立在教學領域中的反映。主流教學思想主要有技能論、體質論、健康論,而獨立于主流之外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技術健身論,它與強化體能思想具有同樣的精神氣質。運動訓練思想形成時間不長,其演化脈絡比較清楚,基本上是固執(zhí)“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的傳統(tǒng)主流訓練思想,與主張專項化訓練的“一元”訓練思想和“相對而現(xiàn)”訓練思想之間的對立。相比之下,傳統(tǒng)主流訓練思想僵化陳舊,而專項化訓練思路則更具活力。綜觀中國體育思想的演化路徑,官方主流體育思想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主流之外的獨立思想,要么被漠視要么被屏蔽。第七章是本書的結語,歸納了一些結論和建議、創(chuàng)新和不足。 本人深知,雖然本研究對體育教科書和專著作了廣泛的考查,對體育思想的演化脈絡進行了細致的梳理,但由于本人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認識上的局限,文中的一些論述或某些觀點難免會存在爭議甚至不妥之處。因此,虛心傾聽各方意見,不斷完善本研究將是本人始終不渝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