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是空穴來風
1.1 地球一直受到撞擊
1.1.1 從俄羅斯受流星體撞擊談起
1.1.2 流星體撞擊地球事件
1.1.3 偶然出現的火流星
1.1.4 周期出現的流星雨
1.1.5 地球表面的隕石坑
1.2 未來會發(fā)生大相撞嗎
1.2.1 一篇論文引起的思考
1.2.2 科幻作品產生的影響
1.2.3 第一次關于大相撞的學術會
1.3 看看地球的鄰居
1.3.1 傷痕累累的月球表面
1.3.2 水星上的隕石坑
1.3.3 金星受撞擊的記錄
1.3.4 火星上的隕石坑分布
1.4 近10年木星受到的撞擊
1.4.1 1994年的彗木相撞
1.4.2 21世紀木星受到的撞擊
第2章 地球受撞擊的歷史
2.1 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
2.1.1 滅絕之母
2.1.2 滅絕原因
2.2 K-T 大相撞
2.2.1 K-T 大相撞
2.2.2 死亡的動物
2.3 通古斯卡事件
2.3.1 20世紀最大的碰撞事件
2.3.2 通古斯卡事件的罪魁
2.4 21 世紀發(fā)生的撞擊事件
第3章 可能撞擊地球的天體
3.1 罪魁是近地天體
3.1.1 太陽系的小天體
3.1.2 什么是近地天體
3.1.3 有潛在危害的小行星
3.2 近地天體的數量與分布
3.2.1 近地小行星的數量
3.2.2 近地天體的大小分布
3.2.3 軌道與數量的變化
第4章 天地大碰撞風險分析
4.1 撞擊概率與天體大小
4.1.1 危險等級
4.1.2 危害程度與撞擊天體大小
4.1.3 撞擊所導致的年死亡率
4.2 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小行星
4.2.1 危險等級曾到最高的小行星
4.2.2 撞擊概率最高的小行星
4.2.3 小行星1999 RQ36
4.2.4 小行星1950 DA
4.2.5 小行星2011 AG5
4.2.6 靠近地球飛越的小行星
4.2.7 準確到達地球位置的小行星
4.2.8 剛剛靠近地球飛越的小行星
4.3 未來的六大危險因素
4.3.1 日益增多的PHA
4.3.2 尚未發(fā)現的NEO
4.3.3 偶然闖入的彗星
4.3.4 軌道的不確定性
4.3.5 主帶小行星演變
4.3.6 柯伊伯帶巨大的星源
第5章 預防大碰撞的方法
5.1 觀測
5.1.1 地基觀測
5.1.2 巡天觀測
5.1.3 飛越觀測
5.1.4 取樣返回
5.2 偏轉軌道
5.2.1 用爆炸力偏轉軌道
5.2.2 用動力撞擊器
5.2.3 引力牽引器
5.2.4 太陽帆推動
5.2.5 電火箭推動
5.2.6 用激光衛(wèi)星群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