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移動通信技術現狀
1.2 移動通信的發(fā)展趨勢
1.2.1 高傳輸速率
1.2.2 IP化
1.2.3 融合化
1.2.4 高頻譜利用率
1.3 LTE的產生
1.4 LTE的目標和性能要求
1.5 LTE全球應用情況
1.6 LTE面臨的挑戰(zhàn)
1.6.1 挑戰(zhàn)1 LTE頻譜碎片化嚴重
1.6.2 挑戰(zhàn)2 干擾共存問題復雜
1.6.3 挑戰(zhàn)3 智能風暴快速來臨
1.6.4 挑戰(zhàn)4 無線寬帶技術突起
1.6.5 挑戰(zhàn)5 應該充分考慮和2G/3G的互操作性
1.6.6 挑戰(zhàn)6 互聯互通(IOT)能力會影響LTE建設
1.6.7 挑戰(zhàn)7 TDD和FDD的融合
1.6.8 挑戰(zhàn)8 云計算技術影響顯著
1.6.9 挑戰(zhàn)9 IPv6用于LTE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LTE標準體系與版本演進
2.1 3GPP的標準體系
2.1.1 3GPP的組織結構
2.1.2 3GPP規(guī)范的文檔組織方式
2.1.3 LTE協議架構
2.2 LTE的版本演進
2.2.1 R8版本
2.2.2 R9版本
2.2.3 R10版本
2.2.4 R11版本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LTE頻率資源
3.1 LTE頻譜標準化進展
3.1.1 ITU頻譜劃分
3.1.2 3GPP LTE標準化頻段
3.1.3 CCSA IMT頻率研究工作
3.2 LTE全球頻譜使用及規(guī)劃
3.2.1 美洲
3.2.2 亞洲
3.2.3 歐洲
3.3 LTE系統干擾共存研究
3.3.1 干擾共存研究方法
3.3.2 BSS與LTE系統共存
3.3.3 LTE系統之間共存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LTE關鍵技術
4.1 多址傳輸方式
4.1.1 引言
4.1.2 LTE的多址傳輸方式
4.2 天線技術
4.2.1 MIMO技術
4.2.2 有源天線
4.3 調制技術
4.3.1 調制技術的作用
4.3.2 LTE上行物理信道中的調制技術
4.3.3 LTE下行物理信道中的調制技術
4.3.4 LTE中的調制映射方式
4.4 信源編碼
4.4.1 信源編碼的目的
4.4.2 信源編碼的基本原理
4.4.3 常用的信源編碼
4.4.4 LTE中的信源編碼
4.5 信道編碼
4.5.1 信道編碼的目的
4.5.2 信道編碼的分類與基本原理
4.5.3 與信道編碼關聯的技術
4.5.4 常用的信道編碼
4.5.5 LTE中的信道編碼
4.6 幀結構
4.6.1 幀結構類型1
4.6.2 幀結構類型2
4.7 小區(qū)干擾協調
4.7.1 LTE消除小區(qū)間干擾的主要方法
4.7.2 小區(qū)干擾協調的原理
4.8 MBMS多媒體廣播/多播
4.8.1 MBMS背景
4.8.2 MBMS標準進展
4.8.3 MBMS部署與應用場景展望
4.9 家庭基站
4.9.1 家庭基站背景
4.9.2 網絡架構
4.9.3 小區(qū)干擾協調
4.9.4 移動性管理
4.10 POOL技術
4.10.1 POOL概念
4.10.2 MME POOL的主要技術特點
4.10.3 S-GW POOL的主要技術特點
4.11 PCC技術
4.11.1 PCC標準演進情況
4.11.2 PCC架構模型和參考點
4.11.3 PCC功能描述
4.11.4 PCC架構的典型流程
4.12 網絡自配置與自優(yōu)化技術
4.12.1 SON背景
4.12.2 LTE SON進展
4.12.3 LTE SON增強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LTE-A關鍵技術
5.1 HetNet技術
5.1.1 HetNet背景
5.1.2 HetNet中的小區(qū)干擾協調
5.1.3 切換
5.1.4 HetNet部署展望
5.2 頻譜聚合技術
5.2.1 頻譜聚合技術概況
5.2.2 載波聚合的基本原理
5.2.3 載波聚合的標準化研究
5.2.4 載波聚合對系統設計的影響
5.2.5 載波聚合技術展望
5.3 多點協同技術
5.3.1 多點協作技術概況
5.3.2 CoMP的基本原理
5.3.3 CoMP的標準化研究
5.3.4 CoMP對系統的影響
5.3.5 CoMP技術展望
5.4 無線Relay技術
5.4.1 Relay背景
5.4.2 Relay標準進展
5.4.3 Relay部署與應用場景展望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LTE網絡架構
6.1 LTE系統構架概述
6.1.1 EPC
6.1.2 接入網
6.1.3 漫游體系架構
6.2 無線接口協議
6.2.1 用戶平面
6.2.2 控制平面
6.3 LTE網元功能
6.3.1 EPS的網絡節(jié)點及功能
6.3.2 EPS網絡節(jié)點的選擇
6.3.3 網絡節(jié)點之間的接口
6.4 M2M對EPC的影響
6.4.1 M2M的業(yè)務特征分析
6.4.2 支持MTC的EPC增強架構
6.4.3 EPC網絡增強和優(yōu)化的關鍵技術
6.5 LTE與WLAN的融合
6.5.1 WLAN與LTE的融合需求
6.5.2 WLAN/LTE網絡融合架構方案
6.5.3 WLAN分流數據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LTE和CDMA的互操作
7.1 CDMA網絡架構
7.1.1 基于簡單IP的網絡參考模型及協議結構
7.1.2 基于移動IP的網絡參考模型及協議結構
7.2 LTE與CDMA的語音互操作
7.2.1 SRVCC方案
7.2.2 CS Fallback方案
7.2.3 Dual Rx方案
7.2.4 SVLTE方案
7.2.5 各種語音互操作方案的比較
7.3 LTE與CDMA的數據互操作
7.3.1 HRPD網絡升級到eHRPD網絡之后的新增特性
7.3.2 CDMA網絡和LTE網絡的數據互操作架構
7.3.3 非優(yōu)化切換流程
7.3.4 優(yōu)化切換流程
7.3.5 增強的非優(yōu)化切換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LTE號碼規(guī)則
8.1 制定號碼規(guī)則的目的
8.2 用戶的編號
8.2.1 IMSI
8.2.2 MSISDN
8.2.3 GUTI和M-TMSI/S-TMSI
8.3 終端的編號
8.3.1 IMEI
8.3.2 IMEISV
8.3.3 ICCID
8.4 網元的編號
8.4.1 歸屬網絡域名
8.4.2 MME編號
8.4.3 HSS編號
8.4.4 P-GW編號
8.4.5 S-GW編號
8.4.6 eNodeB 編號
8.5 業(yè)務和網絡資源的編號
8.5.1 TAI
8.5.2 ECI和ECGI
8.5.3 APN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LTE網絡的承載要求
9.1 LTE承載需求
9.1.1 E-UTRAN承載組網需求
9.1.2 核心網承載組網需求
9.1.3 QoS要求
9.1.4 帶寬要求
9.1.5 保護要求
9.2 LTE對承載網的需求
9.2.1 組網要求
9.2.2 S-GW側E-UTRAN承載設備功能要求
9.2.3 eNodeB側承載設備功能要求
9.3 BBU/RRU組網方式
9.3.1 概述
9.3.2 BBU和RRU互聯接口的標準化和承載需求
9.3.3 BBU/RRU組網承載方案
9.4 LTE承載技術
9.4.1 IP RAN路由器技術
9.4.2 PTN技術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 LTE網絡的同步要求
10.1 LTE網絡同步要求
10.1.1 概述
10.1.2 LTE網絡同步要求
10.2 衛(wèi)星同步方案
10.2.1 衛(wèi)星授時系統
10.2.2 雙模衛(wèi)星方案
10.3 地面同步傳送方案
10.3.1 地面同步技術
10.3.2 地面同步傳送方案
10.3.3 承載網與基站同步互通要求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1章┃ LTE終端
11.1 概述
11.1.1 移動終端邏輯結構
11.1.2 移動終端在系統中的位置
11.1.3 LTE終端分類
11.1.4 移動終端的功率等級
11.1.5 LTE終端形態(tài)
11.2 選網和接入鑒權
11.2.1 開機選網
11.2.2 除開機選網以外的選網
11.2.3 接入鑒權
11.3 LTE終端業(yè)務
11.3.1 語音業(yè)務
11.3.2 短消息業(yè)務
11.3.3 數據業(yè)務
11.3.4 國際漫游
11.4 LTE終端功耗
11.4.1 LTE終端功耗的定性分析
11.4.2 LTE多模終端最大輸出功率與SAR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2章┃ LTE用戶識別卡
12.1 概述
12.2 LTE用戶識別卡
12.2.1 LTE卡片文件及命令
12.2.2 密鑰及鑒權算法
12.2.3 LTE用戶識別卡的發(fā)展
12.3 CDMA/LTE雙模終端中的用戶識別卡
12.3.1 卡片結構
12.3.2 MF下的文件結構
12.3.3 USIM應用下的文件結構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縮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