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及相關術語
(二)水土流失現(xiàn)狀
1.我國水土流失現(xiàn)狀
2.福建省水土流失現(xiàn)狀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四)我國水土流失治理主要模式
1.我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2.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五)水土保持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六)我國水土保持工作概況
1.我國水土保持工作歷史與進展
2.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歷程
二、土壤侵蝕類型
(一)土壤侵蝕分類依據及分類系統(tǒng)
1.土壤侵蝕分類依據
2.土壤侵蝕分類原則及分類系統(tǒng)
(二)水力侵蝕
1.水力侵蝕強度分級指標
2.水力侵蝕類型
(三)風力侵蝕
1.風力侵蝕強度分級參考指標
2.風力侵蝕形式
(四)重力侵蝕
1.重力侵蝕強度分級參考指標
2.重力侵蝕類型
(五)凍融侵蝕
1.凍融侵蝕強度分級參考指標
2.凍融侵蝕的類型
(六)復合侵蝕
1.崩崗
2.泥石流
(七)其他類型侵蝕強度的分級指標
1.土壤侵蝕潛在危險程度分級指標
2.不同侵蝕類型定性綜合指標組合
三、土壤侵蝕影響因素
(一)氣候
1.降雨強度
2.降雨量
3.降雨年度分布
(二)地形
1.坡度
2.坡長
3.坡形
4.坡向
(三)地質
l.巖性
2.新構造運動
(四)土壤
1.土壤透水性
2.土壤抗蝕性
3.土壤抗沖性
(五)植被
1.攔截降雨
2.調節(jié)地表徑流
3.固結土體
4.改良土壤性狀
(六)人為因素
1.人類加劇土壤侵蝕的活動
2.人類控制土壤侵蝕的積極作用
四、水土保持措施
(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坡面防護工程
2.溝道治理工程
3.坡面集水蓄水工程
4.機耕道
(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1.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概述
2.水土保持造林技術
3.水土保持種草技術
(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1.以改變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為主的措施
2.增加植物為主的措施
3.改善土壤物理性狀的措施
五、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模式
(一)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模式
(二)侵蝕劣地治理模式
l.以草促林恢復模式
2.灌草快速恢復模式
3.喬灌草快速恢復模式
4.多樹種混交模式
5.針闊混交模式
6.“老頭松”改造模式
(三)把水土流失區(qū)變?yōu)榻洕魑飬^(qū)治理模式
(四)保土耕作模式
(五)草一牧一沼一果(菌)循環(huán)種養(yǎng)模式
(六)崩崗綜合治理模式
1.生態(tài)恢復型治理模式
2.強度開發(fā)型治理模式
3.綜合整治型崩崗治理模式
六、水土保持監(jiān)測與評價
(一)水土保持監(jiān)測
1.水土保持監(jiān)測的目標與內容
2.水土保持監(jiān)測的類型
3.水土保持監(jiān)測的內容
4.水土保持監(jiān)測方法與技術
5.水土保持監(jiān)測法律依據
6.水土保持監(jiān)測的流程
(二)水土保持評價
1.水土保持效益及其分類
2.水土保持效益的計算
3.小流域綜合治理評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