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竹編文化博大精深。竹,虛心有節(jié),正直挺拔,寧折不彎,霜雪不凋,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詠吟抒懷的對象。湘西竹編工藝歷史悠久,早在戰(zhàn)國時期,酉水流域的陶器殘片中就有篾紋飾器,在王村漢代古墓中就出土有蔑箱殘片。元、明、清時期,湘西人居茅屋,四周以竹編為墻。喜用竹器,南此可見,湘西的竹編是從原始性的“握搓”(圍獵)開始的。竹子易彎易折又能打結,是圍柵欄的好材料,人們利用竹子的性能,編織各種H用品和農用品,如竹凳、竹床、竹篩、竹背簍、竹斗笠、竹籃、簸箕、土箕、籮筐等。其中竹背簍最常見,湘西人“載物皆以篾為籠,貯而負于背。簍有耳,以臂貫之,傴僂而行,名日背簍”。從古至今,湘西竹編制品為人們所廣泛使用。在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實用的竹器和技藝精湛的竹編制品,造就了獨具內涵與品格的湘西竹編文化。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竹編制品非物質文化遺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很多古老的竹編品種和獨有的技藝瀕臨失傳,面臨著斷流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