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瑜伽”,大部分人會立即聯(lián)想到一些放松和扭曲身體的動作。事實上,這只是瑜伽知識非常小的一部分,是最近才發(fā)展出來的。瑜伽體位法或哈達瑜伽的初始設計目的是為了使真正的瑜伽練習能更省力,也就是練習對心靈的認識與控制。所以,瑜伽真正的意思是“心的知識”。大家都希望多認識心靈——它如何運作?我們如何與它一起工作?因為這個領域與我們最密切。了解如何修車、煮飯或原子如何分裂,也許會比較有趣又有用,但有思想的人對當下的領悟與覺知會更有興趣——那就是他們的心。什么是心?它是否決定我們的行為和經驗,或者我們是否創(chuàng)造或維持它的活動?什么是意識?我們是否可以轉向內心來學習和了解,甚至控制我們的心?這就是古代拉加瑜伽學問要討論的主旨。就傳統(tǒng)而言,瑜伽這個詞是根據(jù)拉加瑜伽(Raja Yoga)而來的,意為心靈上的知識。目前,隨著對意識及心靈知識興趣的潮流發(fā)展,我們自然而然地轉向了古代的拉加瑜伽學問。在西方,有許多人研究及控制心靈,每一個貢獻都有不同的理念和技巧。但是,相較之下,古代的瑜伽知識還是偉大的祖宗。數(shù)千年來,瑜伽行者一直在研究心靈與意識的神秘堂奧,我們可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研究和我們的研究一樣適用。《巴坦加里的瑜伽經》共一百九十六條經文。從傳統(tǒng)上的意義而言,分成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三摩地篇”(Samadhi Pada),提及瑜伽理論和三摩地的最高境界,巴坦加里可能希望一開始就提供學生一些啟示后,再練習瑜伽。第二個部分為“練習篇”(Sadhana Pada),其內容也有瑜伽哲理,但是比較著重于實際的練習。傳統(tǒng)的拉加瑜伽八個階段里的前五個階段在此篇都有詳細的說明,如練習的好處、可能遇到的障礙以及克服障礙的方法等。第三個部分為“成就篇”(Vibhuti Pada),討論拉加瑜伽八個階段里的后三個內在的階段,以及對一個熱忱的練習者來說可能增加的能量及成就。最后一個部分為“解脫篇”(Kaivalya Pada),從大宇宙、深入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