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國際軍事法和戰(zhàn)爭法學會的角度上來講,選擇這次大會的地址確實還有一個背景故事要介紹。傳統(tǒng)上講,國際軍事法和戰(zhàn)爭法學會是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機構。但是,到2006年的時候,我們覺得應該作出一些努力,把我們這個機構變成一個國際化的研究機構,把我們的活動擴展到全世界。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成功地在歐洲之外舉行了兩次會議:一次是在非洲,一次是在中國。另外,我們計劃明年在北美再召開一次類似的會議。今天我們聚首北京,北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首都,這個國家也是在經濟上和政治影響上發(fā)展最迅速的國家。為了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成功,國際軍事法和戰(zhàn)爭法學會希望各個不同的國家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這次活動我們的主要合作伙伴,也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和中國軍事法學會。另外,你們還可以從會議日程上看到還有一些機構,例如哈佛大學人道政策和沖突研究項目中心,他們也直接或間接地為我們這次會議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不能想當然地以為,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把這么多的資源拿出來,與遠在布魯塞爾這么一個小小的軍事法和戰(zhàn)爭法學會來舉辦這次會議是中國的榮幸,合理的解釋應該是東道主是多么慷慨,而且我們相信這次會議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真知灼見。在東道主向我們展示信任的時候,我們覺得非常榮幸,更感到身上的責任如此之重。此次會議的主題是“和平行動中的國際人道法”。當我們講到和平行動的時候,我們指的是武裝沖突門檻以下的這些行動,我們有的時候對這個詞用得不是那么準確,為了真正的或者聲稱和平的行動,我們要排除采用軍事手段而強制和平的這些行動。這些行動是東道國不愿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