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疝手術,雖屬普通、常見,但從發(fā)展歷程來看,也反映了外科各時期中的精義,可說是外科發(fā)展史的縮影。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就有關于腹股溝疝的記載。爾后,直至16世紀文藝復興前夕,腹股溝疝是使用疝帶和精索一疝囊結扎、睪丸切除非正規(guī)手術相交織。從16世紀中葉,打破迷信的文藝復興開始,以至19~20世紀,外科先是克服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礎理論不足,術中出血,缺乏麻醉,細菌感染等四大難關,使外科得以從單純的手藝操作技術演化成理論密切聯(lián)系實際,具有正規(guī)手術室、實驗室,具有正規(guī)教育培養(yǎng)體制的獨立學科,各種首創(chuàng)的高難手術、各型新式器械應運而生,與腹股溝疝有關的解剖要點、各型疝修補術中爭相推出。20世紀中下葉,爆發(fā)了第一、二次生命科學革命,現代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組學,乃至機器人手術相繼誕生。隨后,計算機科學、新型測序技術、現代器械設備、各種補片材料的涌現,疝外科也借大外科雄風,進入無張力修補階段,是整個疝外科演進史中極為重要的轉折點。